廣州日報:寧可“章丘無鍋” 也不“章丘砸鍋”

連海平

2018年02月27日08:45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寧可“章丘無鍋” 也不“章丘砸鍋”

  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而紅遍全國的“章丘鐵鍋”,銷量驟增。章丘鐵鍋“臻三環”“同盛永”傳承人之一劉紫木告訴記者,由於無法滿足瞬時出現的數十萬口鐵鍋訂單,為了維護品牌的純真性,目前已暫時下架了電商平台的鐵鍋商品並關閉網店。

  為章丘鐵鍋點贊,一錘一錘地敲打,幾萬錘的捶打,成就一口鐵鍋,“最笨的古法”確實夠“笨”,在后工業化時代,埋頭堅守一項千年傳統工藝,需要何等的定力!難能可貴的是,面對一夜之間爆紅、海量訂單,工匠寧可關閉網店、“章丘無鍋”,也不加產走量、粗制濫造。如果說,追求品質、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那麼,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形下,依然波瀾不驚、初心不改,則是更高境界的工匠精神。

  面對產品走俏,市場供需失衡,合乎經濟學規律的規范動作是,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向市場投放更多產品,以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及經濟效益。但是,經濟規律並非總是適用於所有領域,對於傳統手工藝產品,受控於供需規律,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並非總是幸事。傳統手工藝產品,以手工為安身立命之所,講究慢工出細活,一旦追求效率至上,危險就臨近了。

  以章丘鐵鍋為例,面對滾滾而來的訂單,單純從利益考慮,當地完全可以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或組織更多工匠臨時生產。如此操作,雖可收一時之利,能否可持續就要打個問號了。當消費者知道所購買的鐵鍋並非手工鍛制或魚目混珠時,口碑就會不斷流失,最終結果必然是“章丘砸鍋”。

  提倡工匠精神,並不是要工匠們不食人間煙火,完全無視市場需求,這種要求不合理也做不到,而是要在傳統與市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當市場可能對傳統構成威脅時,應該作何種選擇。           (連海平)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