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面對網癮少年,為什麼總有一種無力感

魏英杰

2018年02月08日08:57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面對網癮少年,為什麼總有一種無力感

最近,溫嶺的家長陳奕敏寫了篇文章《被網游毀掉的孩子》,引發了大量關注和討論。本周二,錢江晚報專訪了這位家長,聆聽他身為父親,面對兒子沉溺網游10年不能自拔,以至於荒廢學業、高考失利的感慨與無奈。

陳奕敏的無奈,也是許多家長的心聲。幾乎所有網游都有成癮性,別說小孩沒有自制力,許多家長也會難以自控。在朋友圈上,深夜了還經常就能看到許多家長在轉發一些新興網游的鏈接。家裡有小孩的,難免就會想,為什麼大人可以玩,自己不能玩?如果家長控制不了自己,自然也就對孩子沒有說服力。

但網游難戒的根子還不在這裡,關鍵在於教育實在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在這個孩子身上能起到作用的,在另外一個孩子身上很可能就是反作用。對於有些家庭,可能父母嚴厲一點,孩子就能收斂一些,可在另一些家庭,父母用強制手段,隻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頭來局面反倒難以收拾。

正如陳奕敏所說,身為溫嶺市委民主懇談工作辦公室主任,談心、做思想工作是他的強項,“但是到兒子這裡,就沒辦法”。相信這也是許多家長普遍面臨的問題。平時對教育問題侃侃而談的人,輪到自己碰上了,也是一籌莫展,舉措失當。明明看著孩子掉進網游泥沼,卻怎麼也拉不上岸,這種無力感許多家長都切身體會過。而等到小孩自己醒悟過來,人生的許多重要關口都已錯過了。

為什麼家長們普遍感到無力?子女教育的個性化、特殊性是根源之一,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又在於,這本該是全社會協力應對的問題,而現實是家長們往往孤立無援,隻能獨自去面對。多數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更嚴禁學生玩網游,所以孩子沉溺網游普遍發生在學校以外,所以學校頂多隻能是配合家長對孩子進行勸導、說服。

在法規方面,固然也有一些規定,但總的來講,強制性不夠,執行效果也不佳。比如早就出台的《關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囿於種種現實原因,並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至於游戲制作運營方面,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和利潤導向下,決定了許多游戲平台不會用心去設計和推廣防沉迷系統。再說市場上也有不少途徑可以規避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正因如此,許多家長們對孩子沉溺游戲既感到痛心又深感無力。

而這也說明了,要杜絕青少年網游成癮,不能把責任全壓在父母身上,而應該多管齊下,法規監管、行業自律與家庭教育共同發力,這樣才能形成一張完善的保護網,而不至於按下葫蘆浮起瓢,讓父母無從著手。面對孩子網游成癮,父母往往搖頭嘆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句話恰恰說明了問題所在。當然,這話也不是要把責任推往哪個部門或哪個平台,任何一頭熱而另一頭冷,都無助於扭轉現狀。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