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淘寶“疑假率”不到萬分之一點五?

蔣萌

2018年01月12日16:1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淘寶“疑假率”不到萬分之一點五?

背景:近日,阿裡巴巴發布打假年報顯示:2017年,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被關閉﹔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在與阿裡合作權利人數目增長17%的背景下,整體知識產權投訴量下降42%﹔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

湖南紅網發表舒聖祥的觀點:很多人以為電商平台會刻意縱容假貨﹔其實,挨罵還沒好處的事情沒人願意做。假貨搞壞了電商平台的信譽和品質,那是其最為在意的羽毛。試想,執法部門尚且不能做到“天下無假”,況無執法權的電商平台乎?大數據隻能發現假貨,無法有效打擊假貨。制假售假線索提交地方執法部門后,能破案的僅十分之一,破案后被判的不到百分之一,判的也大多都是緩刑。呼吁從國家高度強化相關立法,對假貨零容忍,提高打擊力度,非常必要﹔與此同樣重要的,是平台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執法部門的積極行動,是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化共識為踐行。阿裡巴巴與全國20余個各級工商、質檢、食藥監及公安等執法機關簽署了共治協議。企業有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政府部門有調查執法的權力,還能避免重復抽檢,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會對假冒偽劣形成強大的威懾力。隻不過,這樣的政企合作,需要更為緊密些才好。打假,關鍵在於真打。電商平台公開打假年報,應該成為一種硬性要求,所有電商企業都該如此,大家互相比拼,各擺成績,拿數據說話。各地相關執法部門,同樣該有一份打假年報,具體做了些什麼,又做成了什麼,都該拿出來晒一晒。

小蔣隨想:常逛淘寶的人多少都會看其他買家對商品的評價,透過眾多懷疑仿冒的吐槽性評價,阿裡所言“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恐怕過於樂觀。有人說某些評價未必真實,但那些“刷”出來的評價或者所謂“差評師”給出的評價不是也通過了淘寶的審核嗎?所以,阿裡給出的結論難掩自相矛盾。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阿裡隻將買家實際投訴算作疑似假貨。但現實中,很多買家就算懷疑是假,也不會花大量精力時間去証偽投訴,實體專櫃更不會像許多網絡賣家所言“支持專櫃驗貨”,想証明一件疑似假貨的商品的真偽絕不比証明“你媽是你媽”來得容易。反倒可以肯定的是,莆田的仿冒鞋、華強北的翻新機等都成了“假冒名片”,魚龍混雜的名品代購、境外海淘讓眾多買家傻傻地分不清誰是李鬼、誰是李逵。說白了,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鑒定假冒常常無門,耗時耗力不夠維權成本。總讓消費者自行學習鑒別知識,是一種卸責。等消費者挨坑后再投訴,難免馬后炮。電商消費環境的改善,需要電商平台把好入門關,對疑似售假的店鋪不能簡單地“疑罪從無”,在許多商品未實行授權經銷的情況下,談不上侵不侵權的售賣行為要有其他形式的把關,對某些真貨假貨摻著賣的商家,更要以零容忍的態度處理。對行政管理部門而言,除了要與電商平台緊密合作,共同治理終端售假行徑,更要對制假仿冒源頭予以堅決打擊和鏟除。某些地方的制假形成規模產業,涉嫌遷就縱容乃至充當“保護傘”的地方管理者當受到行政與司法的嚴懲。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