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國家寶藏》為啥這麼燃

李泓冰

2018年01月11日17:5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如果有史家撰寫當代中國文化史,應該不會錯過這個冬天的一個細節:周末,許多家庭舉家圍坐於電視面前,神情專注,討論熱烈——這個久違了的畫面,源於一部電視片:《國家寶藏》。

特別的是,這部講老古董的片子,不光佔據了周末家裡的客廳,也大受年輕人追捧。豆瓣評分狂飆到9.5,B站也被刷爆。一檔文博類節目,何以火爆到這個地步?

觀眾在意的,固然有明星效應。由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李晨、王凱、梁家輝、王剛、段奕宏、劉濤等演藝界的大腕擔任國寶守護人,粉絲們焉能錯失?

但這只是皮毛,更核心的,是節目中的創新意識,將紀錄片和綜藝巧妙應用,以小戲院情勢講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著向國寶鞠躬、向匠人禮敬的謙卑姿勢。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片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以精雕細刻的國寶精神,打開汗青、打開傳統,讓緘默沉靜的國寶“說話”,給孤傲的匠人點贊。堪稱一曲古今交響,一次遠古穿越。

其實,《國家寶藏》的火,勿寧說是國人的一種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熾,就看咱文化人有沒有好東西拿出來。曾經,我們為憑票購買的糧、油、蔬菜排隊,我們為緊俏的冰箱彩電排隊,眼下,我們還願意排起長龍,隻為片刻的精神享受。從上海中國館蜿蜒的“世博長龍”到爭睹國寶的“故宮跑”,再到眼下的老少爭睜《國家寶藏》,都在向我們的文化人提出挑戰,國人正嗷嗷待哺呢,還有什麼“寶藏”,請一一捧出……

這部電視片,和館藏展覽迥然有別。

不久前的故宮特展,萬人爭睹宋代《千裡江山圖》。就算排了5小時的隊,也隻能巴巴地看上5分鐘而已。而電視片的編導,堪稱急人所急,將畫卷背后的故事細細還原,讓國寶在你眼前“活”了、“近”了、親切了。像18歲畫家王希孟的生命迷團﹔“不會為君、什麼都會”的宋徽宗對山河永固的一廂情願﹔越王勾踐劍曾“目睹”的勾踐、范蠡、越女的悲涼訴求﹔還有,那面勒於戰國的乍原石鼓,讓我們重溫了司馬光父子以性命研求汗青源流之“真”……

更炫目迷神的是,在節目中,古與今一笑相逢。“五代故宮人”梁氏家族參加抗戰文物南遷,演繹國之重器便是祖先魂魄所依,皇皇漢字便是國人信奉所系﹔那尊清代“各種釉彩大瓶”,使乾隆海納百川氣度與“問不倒”的故宮海歸志願者,勾連起神奇的默契……我們不單從山重水復的國寶天光,觀照到祖先奇崛的背影,更伴隨國畫顏料制造傳人仇慶年荒原尋石、陋室研磨,一同索求朱砂、石青、石黃等“千年不腐”的竅門﹔伴隨畫家馮海濤經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遍遍上色復制1/10的《千裡江山圖》,伴隨科學家用最先進的技術,一重重還原文物隱藏千年的秘密……

圍繞國寶,除了明星,還有懸念,有傳奇,有人生百味,有最新銳的高科技,你能放下不看嗎?

節目的總制片人於蕾寫道,播出那天,“像是與自己的理想,談了一場虐心的苦戀后,終於盼來了洞房花燭”。她沒有失望,一番苦戀,果然迎來花盛燭明,彈幕上觀眾齊齊點贊。“不由得淚目”“向文化傳承者致敬”“為是中國人自豪”。

於蕾們交出了一張很棒的答卷,回答了一道重要課題:如何填平文化需求的巨大渴望與精神產品供給相對窘迫形成的反差——隻有以苦戀的虔敬方式,才可能“讓珍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遼闊年夜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薪火相傳,就從漸次復蘇的一石、一絲、一畫、一瓷開啟吧。

巍巍故宮,竦峙蒼穹。

雕梁畫棟,巧及人工。

文華武英,太和乾清。

體象天地,寔麗且宏。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

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這闋當年故宮守護隊隊歌,隨著《國家寶藏》走進萬千觀眾心間,讓人血脈賁張,責任感油然而生。

點贊《國家寶藏》!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