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e代喝”為何叫人生疑

鄧海建

2018年01月09日13:3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某代駕軟件宣布上線“e代喝”服務,該服務上線至今,已經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一線二線36個城市。有不少聲音對代喝酒服務心存疑慮,因其可能會面臨一些人身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隱患。對此,平台方回應,平台對供需雙方並沒有約束,“如果發生意外,和平台無任何關系”。

你有喝酒的需求,我有代喝的服務,雙方一拍即合,還能網絡競價——看起來,這真是非常市場化的操作。尤其是在O2O和社交APP等互聯網概念之下,如此腦洞大開的商業模式,很可能還會被貼上“創意”的標簽。網友感慨萬千:沒成想鍵盤下“滴滴代喝”的段子,轉眼成了資本風口的現實。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對於新經濟、新業態,公眾自然該秉持起碼的包容與善意。何況,高質量的發展,內核便是創新機能。不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商業領域的開拓,大概和文化分野的交流一樣,你可以花樣百出,但不能僭越底線操守,就像嘻哈不能出口成臟,市場亦不能拼命媚俗。

“e代喝”之所以叫人惶惑,大概有三個疑問如利劍高懸:一是道德上的合規性。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中國的酒席文化,即便粗鄙到“千杯不倒”,怕也是強調親力親為,而不是找個替身助力。當然,時過境遷,勸酒風日漸式微。八項規定之下,“酒”充當掮客的場合越來越少,少數奇葩招聘中的酒量要求也成了過街老鼠,民間嗜酒之風亦隨之清朗起來。當此語境之下,“代喝服務”是否過於逆流而動呢?

二是情感上的合理性。一桌親友相聚,突然有人找了個陌生的“代喝”撐場子,彼此還能愉快交流、開心玩耍嗎?無論是情感聚會抑或是商界應酬,“代喝”的表演沖淡主題不說,會不會特別尷尬且違和?

三是風險上的合法性。“如果發生意外,和平台無任何關系”——顯然,這鍋甩得姿勢不夠優美。因為按照這個邏輯,網約車就隻要收錢不要承擔糾紛風險就是了。法理而言,聚會喝酒發生意外,同桌人都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平台上達成的生意,意外后豈能充當甩手掌櫃?這種霸王條款,當然就是自己說說而已。

平心而論,共享經濟就算再是逆天,也沒有突破規則、越界底線的本領。代駕也好、代跑腿也罷,它們並不只是有了剛需就接活兒的生意,更是秩序與價值內的合規游戲。“e代喝”之所以叫人生疑,不僅在於這種“剛需”色彩曖昧,更在於它與規則秩序形成明晃晃的對壘。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