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喬杉

2017年12月15日08: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贊“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相關報道見A20版)

  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余光中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也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首現象級作品的出現,往往是因其以藝術性的手法巧妙地觸及到了人們的心靈,或者打開了一段記憶,或者開啟了一段敘事。《鄉愁》的流行,也有著這樣的邏輯。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處於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顛沛流離是人生常態。余光中也是這樣,他一生都在跋涉,走過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遠,不管走過多少地方,故鄉隻有一個,鄉愁永遠都在。

  鄉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鄉愁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鄉愁才在人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作為詩歌,《鄉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達,但最關鍵的,還是通過巧妙的表達架起了一座橋,抵達了人們的內心深處。也正是因為人們心中有著普遍的鄉愁,所以《鄉愁》這首詩才會打動這麼多人。曾經的生活經歷發育和充實了余光中的鄉愁,但如果有可能,這樣的經歷誰也不想擁有。

  優秀的作品,有著穿越一切的力量。今天,鄉愁依然是人們心中的一種深沉情愫,這種鄉愁,還常常以家國情懷的形式表現出來。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這兩天出現的一幅現象級漫畫——“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國家公祭日期間,這句話被許多網友轉發提及,其來自於一張漫畫圖,圖中兩名分別來自1937年和2017年的女孩隔空相對,一人身邊戰火紛飛,一人身處和平現代。

  從藝術手法上講,這幅現象級漫畫固然不錯,更重要的還是這幅圖表達的情緒。“那年亂世如麻”,正是余光中經歷的那個時代。人們競相轉發這幅漫畫,也是認可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更是希望通過這幅畫紀念那個時代——力透其中的家國情懷,其實也是一種鄉愁,只是這裡的鄉愁有著更廣泛的意義,已經上升到家國情懷的層面。正是人們有著普遍的家國情懷,所以這幅“催淚漫畫”才能成為流行作品。

  “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想想余光中那代人的經歷,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過去﹔因為有著那樣的時代背景,余光中那一代人的鄉愁是那麼沉重。那樣的時代已經很遠了,但人們在內心深處從來沒有忘記。現在溫故這段歷史,並不是為了牢記仇恨,而是為了不讓這段歷史再次上演。“擦清歷史的鏡子,抹去灰塵,以史為鑒,走好未來的路”,不忘傷痛、銘記歷史,才能迎來更加光輝的未來。

  在時間的敘事中,一個人的力量其實是十分渺小的。對於一個人來說,隻要找准了一個方向,認真做一件事,做對做好一件事也就行了。在文學創作上,余光中並不是隻有詩歌,更不是隻有《鄉愁》,但因為《鄉愁》真正打動了人心,余光中也成為人們心中的“鄉愁詩人”。當然,文學不隻有一種表現形式,但我們還是希望看到文學在一些深沉內容上有著豐富表達,譬如鄉愁以及作為其升級版的家國情懷,都應該成為文學創作的沃土。

  余光中走了,鄉愁永遠都在。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