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再見,脫缰的金融野馬

沐欣

2017年11月23日23:2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對中國金融業來說,2017年的11月將注定載入史冊。

11月11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舉行的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表示,中國將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中資金融機構的控股權,包括銀行業、証券基金業和保險業。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期待已久的“大資管”規制出爐。

11月21日,就在《指導意見》出台4天后的夜晚,一份《關於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引發各方熱議。

外有競爭,內有監管,中國金融業的緊日子要來了嗎?答案其實早在今年7月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就已給出:強化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業的本質是什麼?資金隻在金融內部循環,試圖從套利和玩耍中獲得豐厚回報,不是真正的金融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金融不能為實體經濟提供強大支撐時,不可能獨擁榮耀。

過去幾年,我們都曾見証過人人談金融的瘋狂,對高收益的追求往往容易讓人迷失理性。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中國資管業務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1%。2016年末我國資產管理產品規模合計達到114.8萬億。如此大規模野蠻生長的背后是多層嵌套、影子銀行、剛性兌付、資金空轉等諸多亂象。特別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披著“馬甲”的現金貸、校園貸、消費貸等“新產品”迭出,動輒500%的超高利率、暴力催收、泄露用戶隱私等亂象時有發生。

有人形容這是擊鼓傳花的游戲,很多人雖然心知肚明,但還是要比一比誰的膽子更大,誰的運氣更好,賭一賭在鼓聲停息的時候,那隻“塑料花”不在自己手中。金融不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創新”為名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和加杠杆自娛自樂,這樣的惡性循環很容易陷入“龐氏騙局”,有一天音樂停止,誰還能享受美好?

互聯網等新技術無法改變金融的本質。創新當然需要,但前提是能夠真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支持。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堅持市場導向,這才是金融的原則和方向﹔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平,這才是金融的根基和天職。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題目就叫“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我們都離不開金融。構建金融新常態,這是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歷史擔當和戰略選擇。調整已經開始,腳步不會停下。音樂的節奏在轉換,希望跳舞的人盡快跟上。(完)

(責編: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