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公共圖書館不應該只是借書的地方

康凝

2017年11月14日16:4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國家鼓勵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引人關注。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國家立法鼓勵學校等機構的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就是希望更多圖書館降低門檻,使人們可以借助書籍獲得精神上的滋養與升華。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也都希望能夠前往高校圖書館,公眾渴求這種開放。不斷增強的閱讀需求,是公眾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的明顯表現,也是公眾對於美好生活的現實向往。

然而,有人也提出了問題。比如,文獻資料不便外借,專業藏書不一定適合通俗閱讀,大學生尚且要“搶位”的圖書館難以提供足夠大的空間等等。或許,法律提出“鼓勵開放”,未做強制要求,已然考慮了相關情況。只是,法律的體諒是否成了一些單位的擋箭牌?

公共資源向公眾免費開放,於情於理於法都理所應當。正如一些地方機關已將內部車位向社會免費開放。這不僅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對其管理智慧與服務意識的考量。公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各類資源雖然有專業門檻,但同樣源自公眾供給,服務公眾就義不容辭。在大學生放假時,向社會開放高校圖書館,能有多難?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便攜式終端的普及,使得數字化閱讀已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地鐵上、課堂裡,各種資訊借助網絡,經由指尖,見諸屏幕,大大方便了愛書之人。

對珍貴典籍的數字化與網絡化處理也給圖書館的開放帶來新思路。今年2月28日,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聯合發布了上萬部古籍的數字資源,免費供大眾在線閱覽。對此,高校與科研機構理當仿效,努力打造並開放數字圖書館,如果物理空間有限,那麼借助數字化技術,將有限的珍貴資源投放到無限的網絡中,剔除時空束縛,打造24小時在線的圖書館,才能更切實有效的服務社會。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公共圖書館就是啟迪人類智慧的寶庫。在許多高校將包容、自由、開放作為校訓的背景下,在大學精神與知識分子情懷被屢屢呼喚的感召中,有關單位應懷有社會責任意識,將奉獻與擔當作為己任,面對開放圖書館的鼓勵,應積極響應並行動起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越來越多社會資源被公眾共享,所有人都將從中受益,這是良性循環,是全社會之福。

開放面臨的難點,應由改革和創新加以解決。事在人為,關鍵要盡心盡力去做,而不能光擺困難不作為。開放學校等機構的圖書館是如此,其他問題也是同樣道理。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