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押難”現象中,平台企業大多已經違約,用戶未必非得求助黃牛,也可以通過投訴、起訴違約平台企業來維權
近日,不少共享單車的用戶遇到了退押金難的問題。有多名網友反映,在個別共享單車企業申請退押金超過兩個月后,仍未收到退款。記者注意到,在共享單車退押金潮中,還出現了黃牛,聲稱收取130元至150元不等的費用可以幫助用戶退款(11月13日《北京青年報》)。
目前流行的幾種共享經濟形態幾乎都採取押金模式,即用戶先繳一定數額的押金才能使用共享產品。自從共享經濟出現以來,有關“退押難”的消息已多次出現,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共享經濟領域的“退押難”竟然滋生出黃牛黨,用戶想拿回押金甚至需要求助於黃牛。
共享單車出現“退押難”的原因之一是,該行業經歷野蠻生長期后,目前已步入洗牌期,有的平台企業已經退出市場,有的平台企業發展困難,這都給用戶帶來退押金難題。此外,即便部分平台企業仍在運營,用戶也遭遇“退押難”。可以說,“退押難”已成該行業通病。
原因之二在於共享單車的發展是一種病態化的擴張。眾所周知,押金是用戶的錢,平台企業無權動用,然而大多數平台企業卻肆意挪用押金用於擴張,當盈利能力跟不上擴張步伐,挪用押金的窟窿就無法補上,用戶要求退押金時,平台企業無錢可退,所以遲遲不退押金。
原因之三是相關部門對企業收取押金缺乏有效監管。如今出現的“退押難”,與發展之初缺乏科學監管有關。由於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生事物,對其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可以理解。但在涉及用戶權益的押金問題上,顯然不該包容,如果早重視押金問題,今天或許就不會出現“退押難”。
黃牛盯上“退押難”,既是因為相關平台企業關閉了線上退款渠道,用戶隻能到現場退款,黃牛就扮演了退款中介的角色,也是因為涉及用戶人數多,黃牛看到了巨大商機。顯然,無論是退款渠道改變還是要求退款的用戶增多,都說明“退押難”在升級。
按理說,用戶在線上繳押金,平台企業應原路退款,但卻改變退款路徑。這對用戶不僅是一種折騰,也增加了其“共享成本”——如果用戶親自去現場退款,則要耗費時間、車費等成本﹔如果找黃牛退款,則要拿出佔押金將近一半的錢給黃牛,經濟成本不小。當然,如果某些黃牛拿錢后不辦事,用戶損失更大。
共享經濟發展很快的一個原因是,在方便用戶的同時降低了用戶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然而在退押金環節,一些共享單車平台企業卻增加了用戶成本,這不僅損害了用戶權益,對共享經濟也是一種傷害。部分公眾很可能因為“退押難”現象而對共享經濟產生極壞的印象,從而避而遠之。
無論從保障用戶權益角度來說,還是從維護共享經濟健康角度而言,都應該徹底解決“退押難”問題。在今年8月初交通部等10部門發布的共享單車指導意見中,已經明確提出:開立用戶押金專用賬戶,實施專款專用,接受交通、金融等主管部門監管﹔要求企業“即租即押、即還即退”,鼓勵免押金方式。
筆者認為,如果在共享經濟發展之初就採取上述監管模式,如今“退押難”現象應該不會頻繁上演。唯有盡快落實上述指導意見,才能避免今后出現更多“退押難”,這需要各地相關部門盡快落實監管責任。此外,在“退押難”現象中,平台企業大多已經違約,用戶未必非得求助黃牛,也可以通過投訴、起訴違約平台企業來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