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於31日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
興業路76號(原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裡3號),上海的這條小馬路今天人頭攢動,這7位不同尋常的觀眾魚貫而入——這是十九大之后中共新的最高決策層的第一次集體外出活動。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選中這幢石庫門建筑,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的起點?
“我們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這次集體出行,目的是回顧我們黨的光輝歷程特別是建黨時的歷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明確肩負的重大責任,增強為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習近平告訴了我們答案。
1921年盛夏,五四運動仍有余溫,結束帝制不久的華夏古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13位年輕的、平均年齡才28歲的中國知識分子,和兩位共產國際代表,魚貫走進這條馬路的一幢民宅,在圍繞著一張長餐桌的梳背椅或圓凳上團團坐定,秘密宣告一個新的政黨成立: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
經過短短的28年,年輕的共產黨便奪取全國政權,成為泱泱華夏的執政大黨——由13位書生開啟的傳奇,聽上去像一則紅色童話。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贏得民心,奪取全國政權?在“兩個一百年”的今天向歷史深處的殷殷回望,意義何在?
答案就在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報告一開始,再次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因此,站在新時代的門坎,在走向“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回到初心萌生、開天辟地的地方,意義之重大、之必要不言而喻。“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在紅色傳奇的起點,感受、回味、激勵,體驗根本動力之源,方能永葆蓬勃朝氣,永遠做人民公仆、時代先鋒、民族脊梁。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人民群眾的信任。“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當年,被我軍俘獲的楊伯濤等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曾被“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作戰的偉大場面”驚呆,“最后敗滅,非戰之罪,應歸咎於脫離人民群眾,進而敵視人民群眾。”中國人民是用無數支前小推車,“投信任票”選出了他們的執政黨,這份信任,重逾泰山,遠勝黃金。“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隻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不忘初心,就是不畏坎坷、勇於自我革命的責任擔當。13位一大代表從這張餐桌旁起身離去后,各自書寫了迥然不同的人生,也給后來者留下意味深長的思考。他們中間,有開國領袖毛澤東﹔有先后犧牲的革命烈士鄧恩明、何叔衡、陳潭秋﹔也有背叛革命的張國燾、背叛國家的周佛海、陳公博……這就是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坎坷中大浪淘沙、奮斗不息的歷史縮影。千錘萬擊還堅勁,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將繼續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以全黨的強大正能量在全社會凝聚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磅礡力量。”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建黨之際,上海剛剛經歷過聲勢浩大的工人罷工,讓國人看到中國260多萬產業工人的政治力量﹔馬克思主義從北方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傳來,讓先進知識分子熱血沸騰﹔新文化運動推向全國,“五四”運動的愛國激情﹔法租界中五方雜處,上海正在醞釀走向畸型繁榮的“遠東巴黎”……正是這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鋪墊和促成了這件“開天辟地”的大事。歷史將它翻開新一頁的輝煌瞬間,留給了那時、那地,是偶然中的必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
今天的興業路,與“一大”會址紀念館比鄰而居的,是代表上海時尚與繁華的一片“新天地”,是市民和老外喜歡漫步、品茗、購物的所在,紅色歷史基因與海納百川氣息完美融和,中共一大會址,正在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包圍並簇擁著。走進一大會址,人們看到的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的艱辛歷程﹔走出“一大”會址,則立即感受到今天國際性大都市的繁榮。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還有比中共一大會址更適合的出發地點嗎?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參觀留言簿上,有一位中共黨員曾留下這樣一段話:“我希望所有共產黨員,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都到這裡來看看,不要忘記過去,經常想想:今天我該怎樣做?”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習近平今天再次強調,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新時代,新征程,新篇章,而今,在中國革命歷史的出發地,有了一個最扎實、最契合也最意味深長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