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死亡課”的生存哲學,向死而生 生則盛放

孫慶玲

2017年10月30日0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風評

近日,一場集體“葬禮”在成都七中萬達學校的體育館裡舉行。哀樂響起,54名初一學生靜靜地躺在地板上,身邊放著自己寫下的墓志銘,體驗著“死亡”。這其實為該校德育大課堂中的一課,以啟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和關注等。

這一課程引來部分網友的質疑。對於中學生來講,這樣的“死亡課”是否過於沉重?讓學生難以承受?

但如今的孩子對生死的追問本就來得比較早。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被求生的本能所驅動,為了吃上白面饅頭疲於奔命,或許一輩子也不會問自己為什麼活著。如今的年輕一代衣食無憂,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正在重塑人的生存方式,而人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思考生為何物。

正如費爾南多·薩瓦特爾所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常對“死亡”諱莫如深、遮遮掩掩,或許隻有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時才會真正思考這個“不吉利”的字眼。

面對一起起中學生跳樓事件、自殘慘案,我們不能再用上個時代的教育方法來勸慰今天的學生了。

當孩子的童年少年時光,被培訓班分割佔據﹔當孩子們的物質生活被無限滿足,精神生活卻被無限遏制,隻能帶著任務學習﹔當孩子們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為了家族榮譽、為了社會,唯獨不是為了自己……

所以,這些孩子認為這具肉體只是父母的,對自己毫無意義,而不想死亡之后的洪水滔天。

讓中學生體驗死亡,也許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做的應對。這也在提醒各地的基礎教育關於生命思考的植入。生的意義為何?隻能自己去尋找去定義,在生死枯榮間自我去感受,而不是課堂的說教。

在這個和平時代,如何讓孩子們抱有對生命的敬畏,對死后責任的充分意識,是每一個教育者和父母的責任。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