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別讓垃圾成外賣副產品

鄭言之

2017年09月27日14:2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外賣又“攤上事兒”了!

最近,幾則與外賣有關的熱點話題接連出現。一則,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起訴三大外賣平台,指其在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時未盡到責任以致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已宣布受理﹔二則,有外賣平台相繼啟動環保計劃,並在下單確認頁添加了“無需餐具”備注選項﹔三則,前不久一篇叫做《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廣為熱傳。這些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外賣垃圾”,人們有必要直面互聯網時代的“環保憂慮”。

享受一種便利,或許要付出一定代價,“垃圾”就是外賣的副產品。當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吃到美食時,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關注“餐盒放哪裡”。直到有人被堆積成山的塑料盒、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震驚,直到有人拿出來“中國目前一次性餐具總量大約是100萬噸”的數據,事情才引起重視。

如何減少外賣垃圾的討論,來得不算太晚。但究竟有何良策,外賣平台應如何作為、消費者應如何看待,並未見共識。毋庸置疑的是,讓外賣更綠色環保,應該成為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是難。例如,即便平台設置“無需餐具”,商家還會把筷子、勺子等塞到口袋,他們擔憂“如果沒有,客戶投訴怎麼辦”﹔有些消費者也被餐盒困擾,因為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裹,方便了運送而不方便拆解。各有各的理由,也都有自己的難處,唯一不變的是依舊過度包裝、垃圾數量沒減。而隨意丟棄之后,對垃圾分類處理也帶來不小困擾。到底“誰之錯”,總是不甚明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地把外賣垃圾歸結於電商平台、商家或消費者的某一個,都有失偏頗。最重要的是,各方之間能不能找到治理的合力。

垃圾治理需要社會共治,但仍有不少障礙亟待突破。不僅僅是外賣垃圾,早在此前,快遞垃圾、共享單車的鋼鐵垃圾等都困擾和制約著城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可見,處理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垃圾難題”,應該整體看待,更需要從生產端、銷售端和消費端等全流程出發。比較遺憾的是,無害化處理這些垃圾有其現實問題,如餐盒材質標准不一,是回收后循環利用還是直接銷毀處理,存在成本難題﹔又如,從垃圾投遞到清掃、分類、轉運等各個環節,不同人以不同標准執行,口徑不一、責任不一,協調起來有難度。

卡住“環保喉嚨”的垃圾們,存在於各個環節,需要每個環節就此承擔責任。政府不能隻鼓勵創新而放鬆監管,平台不能隻見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責任,商家不能隻管銷售量,消費者是“作為顧客的上帝”而不是環保的“豁免人”。因此,建立垃圾清理整治的行動共同體,勢在必行。

技術上要突破,理念上更應升級。外賣垃圾看似是新情況,其實是老問題,它何嘗不是被互聯網經濟放大的“塑料袋難題”。很早之前,人們因漫天飛舞的塑料袋鬧心,如今被滿是油漬的塑料盒煩心,雖然形態不同,但都是塑料垃圾,都是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的垃圾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材料技術、降解技術和循環技術有待提升,人們有必要重新檢視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

今天,當我們提倡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時,不僅是一種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發展理念的提升,更是對現代化發展模式帶來種種問題的反思。或許,藉由從倡導到行動、從技術到理念的轉換,發展才真正有“綠”的底色。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