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一門網課賺三千多萬元 優質內容永遠是稀缺品

胡欣紅

2017年09月20日08: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一門網課賺三千多萬元 優質內容永遠是稀缺品

  知識付費不僅是對知識的尊重和知識變現的一種方式,更是知識價值的體現和自然甄選。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記者發現,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擁有超過17萬付費訂閱者,總價近3500萬元。而這僅是眾多網絡付費內容中的九牛一毛。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聯網時代,為優質內容付費已漸成趨勢。(新華每日電訊9月18日)

  在不少人印象中,互聯網知識似乎與免費畫等號。但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深度普及,互聯網內容的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為用戶帶來篩選的困難,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另一方面,“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促使國人的消費水平悄然升級。

  於是,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知識共享平台應運而生。今年年初,騰訊也一度傳出即將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功能,這些似乎預兆著知識付費春天的來臨。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去年我國知識領域市場交易額約為610億元,同比增長205%,使用人數約3億,約佔中國網民總數的一半。知識付費早已不是小眾現象,甚至已成為一部分人“移動互聯生活”的新標配。

  知識付費不僅是對知識的尊重和知識變現的一種方式,還是知識價值的體現和自然甄選。一旦進入付費模式,消費者就會慎重選擇,那些沒有營養的“知識”就會被自然淘汰。換言之,知識付費可以實現對信息的自動淨化,起“良幣驅逐劣幣”之功效,屏蔽掉一些低俗的、不實乃至毫無價值的信息,倒逼知識的生產輸送者樹立精品意識,從而讓公眾接受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知識消費固然有諸多好處,但斷言知識消費時代的到來,卻為時尚早。經歷了“元年”爆紅的知識付費,今年就有些后續乏力,不少付費平台又遭遇免費或停更的“倒春寒”。之所以如此,關鍵就在於優質內容的生產十分不易。最近,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終止了自己的付費語音專欄,他在給訂閱者的公開信中說,在完成專欄工作的3個月內,他都在“難以置信的超負荷工作”中度過,每天要花費4到6個小時在專欄創作上。

  用戶隻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要想輸出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東西,必須靜下心來慢慢積澱,精細打磨,才能厚積薄發。可這,才是知識付費能不能持久的關鍵。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