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喚醒“沉睡的河流”

李樹杰
2017年09月20日0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有一則新聞令人眼睛一亮:“太陽又照在桑干河上了”。桑干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的上游,更因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而聞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桑干河大部分河道干涸,小說中描寫的浩浩蕩蕩成為記憶,這裡反而成了風沙進京的主要通道之一。今年通過萬家寨引黃工程,黃河水涌入桑干河。從源頭到下游,桑干河波光粼粼,陽光燦爛依舊,古老的河流被從沉睡中喚醒,又呈現出勃勃生機。

  其實,處於沉睡或半睡的“母親河”豈止桑干河。比如,貫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經8個省市、涌淌2500年,無數座城鎮因之崛起繁榮的京杭大運河,其北方段大部分干涸。據媒體報道,滹沱河、石羊河、疏勒河、孔雀河、渭河、易水河、涑水河、伊敏河、額爾古納河等歷史上有名的河流,有的水量銳減,有的甚至斷流。

  大河流域是世界上眾多著名城市的發祥地。有多少的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政治宗教、文學藝術,甚至歷史掌故、名學大儒、鄉情鄉愁皆與她休戚與共。像大運河,在濟寧到臨清的古運河河道上,通過南旺樞紐,過往船隻可以“翻山越嶺”。緣因運河,古代波斯等國商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揚州,運來異域的香料、珍寶,帶走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單說文學作品,一說起某某河,就令人想起某某作品。如運河有劉紹棠的《運河的槳聲》,滹沱河有孫犁的《風雲初記》,額爾古納河有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

  許多河流被稱為母親河。蓋因千百年來的流淌,滋育著城市與眾生,涵養著風情與人文,塑造出流經之地的文化性格。沒有了運河,那些白玉長堤路、臨河古戲台、烏篷小畫船就尋不到根源﹔沒有了易水河,就感受不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懷激烈﹔沒有了疏勒河,就沒有沿河谷自東而西的敦煌石窟群美麗畫線。

  眾多河流,特別是北方河流的干涸或消失,固然與近半個世紀氣候變化有關。但更與近幾十年來人的活動因素息息相關。如人口的增加、植被的破壞、煤礦的開採、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養成人人節水愛水的意識,最大限度地節約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要尊重、愛護、保護大自然,盡力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從更深層次看,如何在發展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好人與歷史文化的關系?尤其值得我們思考。一條河流的生命停止了,其最終的結果也許是我們無法想象和承受的。

  河流是不可割舍的根脈,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是永恆的悲歡。如不朽的老者、智者,伴隨著人類的演進,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變化。作為她的兒女,我們沒有權力終結她的生命,也沒有權力讓她永久地沉睡。令人高興的是,許多地方充分認識到了保護母親河的重要性,諸如恢復桑干河生態系統這樣復蘇河流的行動越來越多,眾多母親河將迎來新生。

  一位學者在保護河流的宣言中寫道:“像對待任何一個生命體一樣,以平等、公正的態度來善待那些滋養、哺育了人類的河流”。河流是有生命的。我們善待她,她也將豐厚地回報我們。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0日 05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