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可以在網上買書趕緊看完然后再退掉嗎?”這個問題揭開了當下“網絡購書”遭遇的新問題:部分消費者利用電商規則,買書閱讀或者使用之后再惡意退書。(8月21日《北京青年報》)
熟悉魯迅先生小說《孔乙己》的人,都應該知道孔乙己的一句名言:讀書人竊書不算偷。那麼,讀書人“惡意退書”也不算偷?
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現行電商平台有退貨政策。關於圖書及音像制品的退換貨政策,還放得比較寬。比如,京東規定,自實際收到商品第二日起7日內可以退貨,15日內可以換貨﹔當當承諾,在客戶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內可以申請退貨,15日內可以申請換貨﹔而亞馬遜,則把圖書無理由退換貨時限,定為自購買日起的30日內。這麼長時間,一般書早就看完了。隻要“不影響圖書二次銷售”,都能一退了之。
當初電商推出這一政策,可能沒有想到會遭遇“惡意退書”。這又不禁讓人想到了輿論場屢屢熱議的一些中國人到了海外,利用免費退貨政策比較寬泛的“漏洞”,盡享“試用福利”之事。據稱,有一些中國人參加宴會時所穿的衣服,基本是通過這一“漏洞”而免費得來。這種做法,正如網友所說,恐怕不是沒錢而是沒品,是把貪小便宜“發揚光大”的體現。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錢理群先生提到了北大,絕不僅僅針對北大﹔講到大學生,絕不僅僅針對大學生。不僅名校的學生,其實所有讀書人,都不應該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惡意退書”行為,是不是“精致利己主義”的生動寫照?
網友有一個提醒很好,“讀書人,志不能丟”。這種志,首先表現為正氣。中醫認為,“正氣充盈則邪氣不生”。而在儒家看來,具有浩然正氣,才是成為“士”的基礎。這就把正氣,從養身提升到了修身的高度。對於一個讀書人而言,丟掉了“志”,也就失去了魂。牢牢把握這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有操守的人,才是人們希望的讀書人的樣子。
從古到今,“讀書人”都是一個褒稱,即便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依然需要真正的讀書人。正所謂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一個人隻有真正把書讀進去,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這才叫“讀書人”。
因此,願你能夠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惡意退書”是精致利己主義,對於這種行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定會拒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