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一線視角:打開大門更要敞開心門

今年7月底,河北正定縣城兩條主干道上的縣財政局等20多家機關事業單位,拆除圍牆和門口欄杆,打開大門,上班時段社會車輛可免費停車,內部廁所、開水間免費開放。眼下,免費開放的車位有限,但這便民的“一小步”,卻得到了群眾廣泛的贊譽。
開放機關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位,只是正定盤活縣域公共資源的其中一個方面。為了發展旅游業,正定縣想了各種辦法來解決“停車難”問題。首先,新建了子龍廣場、趙雲廟、潭園、臨濟寺等7個大型免費停車場,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停車便利。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號召大型商場、超市等地拆除收費亭,免費向社會開放。在這種情況下,沿街機關事業單位拆除圍牆、籬笆,調整車行道與人行道同高,讓社會車輛方便出入、免費停放,也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基層政府天天要和群眾打交道,一些機關不願輕易打開大門,理由不外乎這些:怕鬧訪的群眾擾亂秩序,影響正常工作,增加管理成本,等等。這些擔憂不能說完全不成立,但從正定的經驗看,隻要在管理上更精細一些,有序地開放機關停車位資源和保障正常工作秩序,完全可以兼顧。
破除心理上的不適應,從為群眾提供更大便利的角度去看,增加的管理成本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縱然帶來些許不便也是值得的。正定縣一些機關單位敞開大門后,工作秩序並未受太大影響,隻要劃出固定車位,限定上班時間對外開放,並立牌提醒——請將車頭朝外以示區分,再裝上攝像監控,就可以做到既有效管理、又保障安全。廁所、開水房加強管理,會增加一些人力成本,但並非不可承受。
反過來看,拆掉圍牆、打開大門帶給群眾的益處,不光是增加的那些公共資源和服務,還有心理上、情感上的慰藉。人心是有溫度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形的圍牆拆除了,無形的心牆就消除了,這在國內也有一些先例。前些年,陝西咸陽市政府拆掉圍牆,撤下保安,方便老百姓進出辦事,還歡迎人們到市政府上廁所﹔湖南長沙縣機關拆牆透綠,還綠於民,老百姓走進沒有圍牆的大院閑逛﹔廣州市一些機關單位開放內部廁所,方便市民和游客。這些親民的舉動,群眾覺得親切,心理上的距離拉近了,自然而然會增加對政府部門的認同感,甚至會提高對公共政策的認可度。
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改善程度難以令人滿意,也可能有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但面對同樣的尷尬,群眾評價可能不一樣,關鍵在於政府部門有沒有在積極想辦法。其實,隻要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讓群眾看到解決問題的最大誠意和不懈努力,大多數人還是能理解改革的不易,甚至也願意和政府部門一起想辦法,一步步去推高公共服務的水位。
從為民服務的角度看,不僅要打開大門,更要敞開心門。牆,推倒了就是橋。少一堵隔心牆,就多一座連心橋。百姓心裡有杆秤,隻要真做便民利民的好事,真有親民愛民的作風,群眾就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在任何情況下,把工作做實,做進群眾心坎裡,都應該是廣大黨員干部不變的追求。
(作者為本報河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