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青年觀:批判精神不等於“我不信”

丁雅誦
2017年08月15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時常發現身邊有一些偏執而又矛盾的年輕人:

  他們好像對這個社會有點“怨氣”,覺得許多事情“不單純”“有內幕”。看到好人好事,會陰陽怪氣地說“沒准是為了追名逐利”﹔看見街頭執法,會先入為主地斷定“城管沒一個好人”﹔見到有人走紅,就要揣測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誰”……他們總在懷疑,懷疑每個事件背后的動機。

  然而這些年輕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謂的“良言”。聽到別人說“讀書沒用,遠不如搭人脈、搞關系”,他們會覺得很有道理﹔發現有人通過玩弄權術、阿諛奉承得到晉升,他們便將其視為成功的密鑰……他們容易輕信,輕信他人口中的“捷徑”。

  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我們到底應該懷疑什麼,應該相信什麼?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我們究竟怎樣才能保持自身辨別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青年人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性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的有兩點。一是懷疑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方式,但批判精神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我不信”,更不是網上一些“噴子”的見誰“懟”誰,而是在豐富的知識與實踐經驗積累之上作出的理性判斷。二是信仰是一種堅定的力量,但相信既不是所謂的“心靈雞湯”,也不是“意見領袖”的振臂一呼,更不是圓滑世故的“潛規則”,而是內心最崇高的理想與堅守。

  不知道什麼該信、什麼該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年輕人不妨捫心自問,當你質疑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是否讀過《共產黨宣言》,是否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當你抨擊國家體制的時候,是否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否深入研究過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學習、不積累、不思考,自己的腦袋隻會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生也會隨之陷入迷茫。

  與之相應,輕信旁門左道,大多源於急於求成。不少年輕人把精力用在鑽營討巧、結交奉承這些他們認同的“捷徑”上,希望借此早早成為“人生贏家”,可惜如此“捷徑”卻往往令人誤入歧途。畢竟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心渴望“速成”、一心熱衷於“質變”,往往是爬得越快越高、摔得越狠越慘。

  懷疑與相信,二者不可偏廢。如果一味選擇質疑、不願相信,就會滑向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邊緣。相反,若總是自以為是、偏聽偏信,則會陷入他人的陷阱、被人牽著鼻子走。在信息龐雜、誘惑繁多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批判的精神,需要撥開那些流於形式、浮於表面的東西,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個人的思考力、判斷力。在充滿懷疑、嘈雜喧囂的時代中,我們也需要信仰的力量,需要保持內心的澄澈,養一身浩然之氣,別被油腔滑調、世故老道浸染。

  保持獨立思考,葆有一顆初心,相信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也批判這個世界的假惡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大腦去想、再付之行動,年輕的生命才更飽滿更有意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5日 19 版)

(責編:白宇、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