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藝海觀瀾:“西游電影”,炫目之外更要走心

馬  涌
2017年07月21日0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漫畫
  徐鵬飛

  “西游”不是隻有魔幻,“西游題材”也不應隻等同於“特效大片”,挖掘、珍視、呵護這顆文化瑰寶的內在,才是令它長久生輝的正確之道

  

  “怎能忘了西游?”小說《悟空傳》的最后這句話,像是對今日電影市場的預言:“西游”儼然已經成為當下火爆的電影市場中,“爆中爆”的題材。2013年以來,《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大聖歸來》《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正在熱映並遭遇爭議的《悟空傳》……“西游電影”平均一年不止一部,而且幾無例外都是明星多、成本高、特效炫目的“重工業電影”,票房也屢破10億元大關。這使得“西游”題材的風頭不僅蓋過眾多原創電影,在同為“經典IP”的“四大名著”中也堪稱一枝獨秀。

  這其中的緣由不難理解。其一,“西游”題材的國民認知度足夠高,尤其是拜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和電影《大話西游》所賜,“西游”在如今的文化消費主力軍80后、90后那裡有著強烈的“童年情懷”加成。其二,“西游”題材本身的“魔幻”屬性,尤其適合拍成“視覺奇觀”的特效大片,而這正符合當下國內電影的市場風向標。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金光閃閃的票房成績背后,“西游”題材電影的口碑卻並非同樣光鮮,除了口碑佳作《西游記之大聖歸來》是動畫電影之外,真人“西游”題材電影總體上看,其口碑與“最吸金題材”並不相稱。

  原因何在?縱觀幾部電影的觀眾反饋,可以歸結成:特效強,劇情弱。“西游”題材自帶的“魔幻”屬性決定了它注定是光影工業展現“視覺魔術”的舞台,而幾部作品的視覺特效確實也可圈可點。如《西游降魔篇》的“如來神掌”、《西游伏妖篇》的“機械紅孩兒”、《三打白骨精》的終場大戰,都為影迷們津津樂道。這反映出中國電影近幾年在“硬技術”方面的長足進步。但在“文戲”上,卻存在各種各樣的“槽點”:或是對故事節奏把握不當,或是人物情感和行為動機鋪墊不足,或是台詞設計令人尷尬,或是強行改變《西游記》原本的故事設定卻又無法自洽……《大鬧天宮》中強行加入的孫悟空與“狐妖”之間的愛情戲,生硬、流俗卻對劇情推動不大,是否必需?《西游伏妖篇》中師徒四人假裝翻臉騙出反派,如此重大的反轉劇情卻幾無鋪墊,是否過於簡單粗暴?這些都成為影迷難以釋然的“疙瘩”。

  其實說到底,“西游”題材以及其他名著改編的最大難度是,既要滿足觀眾的經典情結,又要超出觀眾的意料之外。

  觀眾是沖著“西游”走進電影院的,如果沒能滿足觀眾的“西游”情結,觀眾是不會買賬的。誠然,一種藝術形態轉化為另一種藝術形態,必然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所以完全意義上的“忠於原著”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但是過度改編,又會失去依托原著的意義——某種程度上講,觀眾在熟悉“西游”故事的前提下依舊買票入場,看的就是電影創作者如何在“西游”的大框架下“戴著鐐銬跳舞”而講出新故事,過於“放飛自我”的劇情演繹難免會讓觀眾不知所以。然而,像《西游記》這種歷經時光淘洗的經典作品,其文本已經構成了一個自洽完滿的整體,要根據它的基本設定在劇情、人物等方面“另起爐灶”,又要在完成度上不遜於原著,其難度是不小的。如果無視這種難度,在改編上倉促而就,甚至隻把劇情當作特效場面的鋪墊和陪襯,正是許多“西游”電影的原創情節受到詬病的原因所在——觀眾不拒絕改編,但不走心的改編,不行。

  電影《悟空傳》的口碑爭議正是當下一個鮮活的例子:故事既沒有忠於《西游記》的原著,也沒有忠於小說《悟空傳》的二次改編,而其講述的原創情節,又與前兩者水准相差頗多,導致本片雖然特效、表演、配樂都在水准線以上,卻未能令廣大觀眾滿意。

  實際上,經過近些年國內電影市場與電影工業的發展,中國的電影觀眾對於“特效大片”的崇拜已經大不如前,對電影的鑒賞也有了更高的標准。“西游”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影視行業留下的一大富礦,但如果始終沉溺於“特效大片”的票房預期,而對於其蘊含的故事性、思想性和文化價值少有用心,那麼想要取悅日趨“挑剔”的觀眾,恐怕隻會越來越困難。“西游”不是隻有魔幻,“西游題材”也不應隻等同於“特效大片”,挖掘、珍視、呵護這顆文化瑰寶的內在,才是令它長久生輝的正確之道。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1日 24 版)

(責編:白宇、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