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跳出去,給大城市減壓(國際視野)

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臨著人口密集、地價飛漲、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如何合理疏解功能聚集,阻止城市過度膨脹,改善單中心規劃模式,保障和諧宜居生活環境,成為很多國家不斷探索的課題

2017年07月17日04: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反磁力新城”功效大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人生,因為生活所能給你的一切,倫敦都有。”這是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有關倫敦的名言,可見,倫敦是一個“宜居之城”。然而,歷史上的倫敦卻並非如此,從臟亂差的“霧都”到今天干淨整潔的宜居城市背后,清晰地勾勒了一條多重努力的演化軌跡。“這是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規劃、出台各種措施,千方百計疏散倫敦的非首都功能,才有了今天的良好面貌。”英國雷丁大學城市與景觀規劃學教授托馬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指出。

  托馬斯介紹說,早在19世紀末,倫敦就已經開始“發福”,日漸呈現出“大腹便便”的樣子。為緩解城市壓力,英國於20世紀伊始,在倫敦周圍建立了兩座田園式城市萊奇沃斯和威爾溫,但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1937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以巴羅爵士為首的“巴羅委員會”,研究倫敦人口過於密集的破解之法。3年后,該委員會交出了《皇家委員會關於工業人口分布的報告》,這就是著名的“巴羅報告”。報告提出了“疏散倫敦中心地區工業和人口”這一核心建議。根據報告建議,英國在距離倫敦中心半徑約50公裡的范圍內,由內到外建設4個同心圈,即城市內圈、近郊圈、綠帶圈與外圈。綠帶圈為一條寬約8公裡的綠色長廊。同時,倫敦周邊的新城建設運動也蓬勃開展起來,到20世紀50年代末,已經建成了8座衛星城。“搞綠化和建新城的著眼點有所不同,前者是為了防止市區蔓延,后者則是為了疏散市區功能,外遷人口和工業。”托馬斯說。

  英國媒體分析稱,這一做法整體上達到了預期效果,控制了倫敦無序蔓延的勢頭,但同時也出現負面效應,突出表現是,同心圓封閉式的布局模式有欠合理,衛星城的規模較小,人口疏散效果並不理想,同時,由於衛星城配套設施和服務系統等沒有跟上,新建城市留不住人,相反,人們被大城市的“磁性”所吸引動輒重返倫敦,這樣,反而增大了倫敦的交通壓力。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政府調整了衛星城規劃方案,提出了依托交通廊道建設3個規劃人口達25萬—30萬人的“反磁力新城”計劃,使這些城市沿著三條主要快速交通干線向外拓展,形成三個條形“長廊地帶”。它們相距倫敦大約70公裡—100公裡,被稱為“反磁力吸引城市”,寓意人們不再被倫敦的“磁性”所吸引。實踐証明,這一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上世紀70年代,以大倫敦市為核心的“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城市群”形成,覆蓋了英國約60%的城市人口,其經濟總量約佔80%。

  進入新時代,倫敦繼續在疏散非首都功能方面不懈努力。2015年,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出台《倫敦2050基礎設施遠景規劃》,計劃投入1.3萬億英鎊,打造一個“更大、更好、更宜居”的倫敦。其依據前提是,到2050年,倫敦人口將達到1100萬人,面臨著空前的人口膨脹壓力,同時倫敦人對公共交通的需求將增加50%,對電力供應的需求將增加一倍,這些都對倫敦未來的基礎設施、環境等各方面提出了嚴峻挑戰。遠景規劃涵蓋交通、住房、電信網絡、綠地、水資源、能源供應等諸多方面。計劃通過新建22000英畝的綠色公園,增建600所學校,升級優化原有衛星城和新城的基礎設施和各類服務以吸引更多居民。

  “隻要實施得力,《倫敦2050基礎設施遠景規劃》在客觀上將會起到進一步疏散、剝離倫敦非首都功能的效果。”托馬斯對本報記者說。

  “未來城市”更智慧

  劉建兵

  人口居住的分散化和城市產業定位的分工化,使德國不存在北京、東京、倫敦、紐約等特大城市存在的問題。德國是歐洲人口最多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化率超過90%,但因為城市數量眾多且分布均勻,單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很小。在這種分散式城市發展模式下,德國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基礎設施、工作機會、社會保障、就醫等差別不大。小城鎮的通信、電力、供水等條件與大城市幾乎相同,醫院、學校、購物場所等也一應俱全,加上公交化運行和延誤率極低的鐵路交通,出行非常方便。因此,德國人對於居住地有足夠多的選擇空間,不必擠“獨木橋”都擁進大城市。相對來說,城市間高速公路和城市進出口道路的擁堵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柏林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人口不到350萬﹔聯邦最高法院所在地卡爾斯魯厄是巴登—符騰堡州的第二大城市,但隻有30多萬人口﹔聚集了梅賽德斯—奔馳、保時捷、博世、西門子等公司的斯圖加特也隻有不到60萬的人口。

  德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關注讓居民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和未來產業競爭優勢。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德國在信息產品和軟件業等高技術產業上落后於美國,制造業方面也不乏挑戰,為了在下一代技術變革上獲得領先地位,德國推出了工業4.0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兩大國家戰略。

  智慧城市是開發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和技術,歐洲最大的應用技術研究組織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發起的“未來城市”計劃是其中代表。

  從前期成果來看,德國的“未來城市”計劃主要關注交通、能源、通信、建筑、生產和物流、政府治理、安全、水基礎設施8個子系統的技術和服務創新,核心理念是可持續發展、適於生活、彈性和數字化。通過分散式的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噪音的問題,城市也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交通設施,省出的土地用於綠地、游樂場所和其他公共設施。普及分布式能源和電動汽車以控制碳排放量和污染情況,借助人工智能和社會支持改善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生活環境。

  “未來城市”計劃強調以人為本,即城市和房屋是為了讓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而不全在於先進科技的應用。柏林是“未來城市”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3月柏林提出“2020年電動汽車行動計劃”,目前柏林已經是德國最大的電動汽車“實驗室”,包括Car2go的分時租賃在內的相關項目涵蓋了私家車、電動汽車共享、企業車隊、電動自行車等多個主體。另外一個節能住宅項目是“被動式節能住宅”,通過材料、設計、施工等手段可以實現在室外溫度為零下20攝氏度的情況下,室內可以不必開空調或暖氣就保持正常生活溫度。

  另外,“未來城市”計劃採用開放式組織模式,目前已經有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11個研究所、24家企業和11個城市參加。德國的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聯動性很高,通過研發與產業、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提高研究成果的實用性。這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交通串起都市圈

  本報駐日本記者 田 泓

  東京常被視為解決“大城市病”的成功樣本,雖人口數量和密度均遠超北京,但東京交通、環境協調有序,居民滿意度也較高。日本立命館亞太大學研究生院教授李燕長期從事城市規劃和國際都市比較研究,她認為,便捷的交通是東京能有效疏解城市功能的重要原因。

  東京都擁有1200萬人口,約佔日本總人口的10%。東京都市圈則包括神奈川、千葉、琦玉等周邊縣市,人口約3800萬。在日本全國總人口減少的背景下,東京圈的人口仍在增長。不過,東京市民可以在對就業機會、教育機會、生活環境、房地產價格等信息綜合判斷后,在東京圈內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這一模式緩解了東京都人口過密的問題。

  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構建都市圈“三環九射”的高速道路網結構,但建設進程緩慢。不過,東京的軌道交通非常發達:有區域間的新干線系統,區域內的干線舊國鐵(現已民營),地方政府和民營地鐵、通勤鐵路等。鐵路交通以東京市區的山手線為中心,向郊區放射出近20條通勤電車,並有兩條鐵路外環線,形成“環線+放射線”的格局。從站點布局看,東京有2327個軌道交通站點,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3公裡的軌道裡程和一個地鐵站﹔且東京都地鐵與神奈川、千葉等縣的連接較好,形成了整個都市圈的交通網絡。

  李燕認為,大城市是集聚經濟的產物,但也不可忽視政府對城市和經濟的干預作用。政府管理能力越強,外部不經濟更能得到有效克服。不過,完全依賴政府主導的新城建設方式,無視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口和企業的聚散行為規律,很難達到解決大城市人口和功能過密的目標。這方面筑波是個毀譽參半的例子。

  1963年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決定在東京都周邊的茨城縣內建設一座高標准新城——筑波。建設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承接部分不必在首都布局的國立機構,緩解東京企事業和人口過密問題。二是通過高端科教機構和相關產業集聚,促進日本科技發展,充實高等教育。1973年,國立東京教育大學遷至筑波,改名為筑波大學,成為城市標志。迄今,已經有20多家國立科研教育機構遷入筑波,形成日本國內最大高端科研人員集聚區。

  不過,在啟動建設30多年后,面積280平方公裡的筑波總人口仍不到23萬人,以國立科教機構為主的中心地區27平方公裡內僅有約7.2萬人。因家屬就業、就學等因素,許多筑波人選擇從東京通勤或單身赴任,人口定居率較低。這樣的規模,對疏解千萬級大都市的人口貢獻有限。由於筑波一開始就把民間企業放在從屬地位,缺乏激發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因而其科技產業成就平平。形成反差的是,筑波在中國的姐妹城市深圳,同樣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規模相當,但在市場機制下成長的深圳,目前常住人口已超千萬,並涌現出諸如騰訊、華為這樣的明星企業。

      

  圖片說明:

  圖①:2017 年4 月25 日,從空中俯瞰雄安新區雄縣田園。河北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 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
  新華社發
  圖②:經過不懈努力,英國倫敦從人滿為患的“霧都”變成了如今干淨整潔的宜居城市,圖為倫敦泰晤士河兩岸景色。
  人民視覺
  圖③:德國斯圖加特市綜合交通管制中心交通部內,工作人員正在應用智慧城市系統管理城市交通,對城市各處的交通狀況作出及時反應和問題預判。
  本報記者馮雪珺攝
  圖④:便捷的交通是東京有效疏解城市功能的重要助力,圖為日本東京臨海線電車。
  人民視覺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7日 23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