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座的人就是“缺德沒素質”嗎?
背景: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上海地鐵上有一年輕男子以上班太累為由,拒絕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還搶奪拍攝視頻的乘客的手機。隨后,該男子回應稱,原本是想讓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責讓他很氣憤,因此賭氣不讓。
中國青年報發表宋瀟的觀點:道德綁架的事例有很多,反道德綁架的行為,目前尚未“名正言順”。正因如此,當發生男子拒絕讓座的事件時,許多人的“反道德綁架”情緒就找到了一個宣泄口,紛紛選擇怒懟一旁的乘客和抱小孩的婦女。因為討厭道德綁架,就用反道德綁架的方式,給別人貼標簽,或者說是怒懟他人,也是一種矯枉過正。必須強調的是,道德綁架確實不可取,可過分的“反道德綁架”和它卻並沒有本質差別。在公共空間中,可以呼吁堅守道德標准,但不能搞綁架,也不能因為自己“情有可原”,就可以罵罵咧咧甚至大打出手。如果隻看到自己的權利邊界,而不顧他人的真實感受,引發沖突在所難免。更和諧、有效的方式是相互包容和理解,每個人都會有需要照顧的時候,當他人確實需要坐一坐、歇一歇的時候,請自覺地讓出座位並示意:來,到我這裡來!
小蔣隨想:讓座的道德正確性無須贅言,但不讓座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有些理由未必站不住腳,當事人可能不願意說,或是有隱情沒法說。此時,如果旁觀者舉起道德大棒,對不讓座的人給予一頓“猛擊”,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陳凱歌執導過一部叫《搜索》的電影,片中高圓圓飾演的女白領剛知道自己患上絕症,心情低落煩躁,沒有在公交車上給一個大爺讓座,還與大爺產生沖突,遭圍觀者爆料、媒體炒作、人肉搜索······故事往往來源於生活,看過這部電影,你會對讓座背后的那些事、媒體的職業道德、衛道士的虛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們等等產生一系列的思考,不再簡單地對不讓座的人貼上沒道德的標簽。當然,生活中不讓座的人未必都有難言之隱,確實也有品行不佳的人,但在不了解每件事背后的真相,不明白每個人的特定心理與生理狀況的情況下,貿然指責別人“缺德沒素質”,是不是不夠理性?讓座終是文明與自覺的結果,別把讓座搞成“口水戰”乃至“全武行”,勸他人讓座要有話好好說,如果有的人執意不讓,別的人能不能讓一讓?
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法律短板待補
背景:近日,一段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上北京五環路的短視頻,出現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視頻中,李彥宏表示:“現在車非常的多……我們的車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很快,有人指出其中的違法違規,比如雙手離開方向盤、實線變道等等。交管部門稱,已經獲悉相關情況,正在調查。百度回應,當時駕駛位上其實是有人的。
錢江晚報發表魏英杰的觀點:雖然百度辯稱當時駕駛位上有人,並非真的無人駕駛,但實線變道,卻是鐵板釘釘的違法之舉。如果這是因為百度沒有事先設計好程序,這輛無人駕駛汽車豈不是成了馬路殺手?百度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直接在公路上試驗無人車技術,這等於把路上來往車輛當成了小白鼠,萬一出現意外怎麼辦?還有人質疑,現行法規不允許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百度又是怎麼獲得許可的?就此而言,百度無人車不僅涉嫌違章,而且可能根本不具有上路資格。日前,在首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該規劃對直到2030年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進行系統部署。鼓勵發展人工智能,就需要有相應的法規政策支持。上路試驗自動駕駛技術的企業也不能無視道路規則和公眾安全。例如,企業應當定期披露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展,對上路的測試車輛應進行清晰標識,以及提前告知公眾測試路線和時間,等等。否則,法律存在盲區,企業又進行“盲測”,就是以犧牲公眾的人身安全為科技進步的代價。
小蔣隨想: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但法律不可能提前適應社會變化、規范未知的行為,由此產生了法律的滯后性,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減少滯后性帶來的問題,需要法律法規的制定者敏銳捕捉社會的新變化與新業態,結合專業性的意見建議,及時出台相應規范。尤其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在科技日新月異、創新性行業與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對法規制定者以及依法辦事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一些廠商搞無人駕駛汽車還處於試驗階段的話,無人機已被許多玩家實際購買、“黑飛”引發的航空安全隱患頻頻出現。有效的應對措施,除了廠商設置電子圍欄與禁飛區域之外,針對無人機操控資質與飛行限制的法規制定同樣勢在必行。面對無人駕駛汽車“路測”對其他社會車輛的安全行駛帶來不確定性,現有法律法規的盲區凸顯。彌補短板需要時間,但有關方面應當行動起來。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