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吃虧是福,並非無原則的妥協

高路

2017年07月05日08:02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吃虧是福,並非無原則的妥協

  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是年度大餐,各位專業背景不同、個性迥異、熱情洋溢、充滿人格魅力的大學校長總是能讓大家津津樂道。今年,北大校長的一篇“吃虧是福”則讓大家耳目一新。因為有了親身經歷的加入,這篇校長臨別贈言十分接地氣,充滿著思辨的色彩和人生的哲理,展示了一名學者的風度和睿智。

  吃虧是福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是人生哲理和處世方法,對於中國人而言,這一古老的東方智慧並不陌生。作為人生哲理,吃虧與否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可以求得內心的平靜,樂觀地面對人生世事。從這個層面說,吃虧是福在人生態度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一些人認為其保守其實是誤讀了吃虧是福的含義,也誤讀了校長的真意。

  我們很多人恰恰是太精明了,見利忘義、投機鑽營,甚至不惜違規枉法,什麼便宜都想佔,結果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人不願意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做事,老想著走捷徑,老想著少做一些事、多得一些好處,結果反而失去更多。有些人不能正確處理付出與回報、集體與個人、自己與同事之間的關系,一味強調個人權利、絕對的公平,結果造成了分歧的加深,同事間的隔閡。這樣的虧該吃,吃下的虧一定會是未來的福。

  當然還要分清另一種情況,有些虧是不合理的規則造成的,有些則是潛規則造成的,這個時候,吃虧是福的古訓就不一定適用了。吃虧相當於妥協,今天默認了,未來就可能付出更多。大家都妥協,那麼潛規則就可能變成明規則。面對這些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則,就不能一味地強調吃虧是福。

  北大校長的“吃虧是福”不應該理解為世故圓滑,面對問題時不直面問題,而是繞著走,明哲保身﹔更不應該被理解為對潛規則的縱容和妥協。社會需要一些勇於擔當、勇於奉獻、不怕吃苦、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一起來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其實校長自己的人生經歷,本身就非常能說明問題。他提到40年前恢復高考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對他而言,一年前無緣大學一年后考入北大是吃虧是福,冥冥中自有安排,可是從更廣的角度看問題,就能發現,正是因為有一群人在努力,規則才得以改變,當年的年輕人才能邁入大學校門。這個驚喜並不意外,而是整個社會上上下下為之奮斗的結果。

  吃虧是福,更要抵制住在不當得益面前的誘惑。見利忘義,投機鑽營,這樣得來的利益必定是不長久的,可是過程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不斷地改變得來的。每個人都守住底線,寧願吃虧也不佔小便宜,這種虧吃得值、吃得有骨氣,這是立身之本,每個人還需要向不公平的現象挑戰,這是社會責任。利己與利他都是一個公民責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隻有這樣,社會才能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后人才會少吃一些虧,多得一些福,才會少走一些彎路,把更多的人生精力放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本報評論員

  高路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