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一游客在雲南瑞麗摔斷售價30萬元翡翠手鐲后當場暈倒,引發網絡熱議。記者28日從瑞麗寶玉石協會獲悉,經評估,該手鐲市場價值為18萬元。(6月28日中新網)
游客一失手摔碎售價30萬元玉鐲的事情,引發了網友的極大關注。很多網友一邊對這名游客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一邊又“責怪”她太不小心,竟然不問問價格就去試戴。但事情畢竟已經發生了,現在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這個被摔壞的玉鐲到底值多少錢?這名游客又應該賠償多少錢?
在玉器界有句行話叫“黃金有價玉無價”,這一方面說明玉器的珍貴,另一方面也說明黃金作為一個標准化的產品,明確以斤、兩、克等來計重、計價,具有規律性,再多的黃金也能算出價來,而玉石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定價模式,需要以其品質(成色、產地、工藝等)來劃分,普通人很難估算它的價格。因為影響玉石價格的因素太多,所以珠寶商往往根據玉的歷史文化背景、做工以及其他因素制定價格。
也正因如此,所以在這起游客摔碎商家玉鐲的意外事件中,被摔碎的玉鐲到底價值幾何,成了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商家對外銷售這款玉鐲標價30萬元,這個價格當然含有很大的水分,或者說包含了商家的利潤在裡面,即便真正的買賣交易,雙方也是可以討價還價的。而且游客是不小心摔碎玉鐲進行賠償,那賠償的價格隻能按照“成本價”來算。
但這個玉鐲的成本價又是多少呢?瑞麗市的寶玉石行業協會以第三方的身份出面,對這個玉鐲進行了鑒定和評估,得出的市場價格是18萬元。如果這個價格成立的話,也就意味著游客要向商家賠償18萬元。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瑞麗市寶玉石行業協會作為一個行業組織,它在這個事件中是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第三方”?我們不要忘記了,行業組織是實行會員制的,當地的寶玉石商家恰恰都是它的會員,寶玉石商家和寶玉石行業協會之間,是存在利益關系的,那麼和游客比起來,寶玉石行業協會和商家的關系顯然更近,而和游客的關系則更遠。
我們不是說瑞麗市寶玉石行業協會在對玉鐲進行鑒定的時候,就一定會偏袒商家一方,但是這種會員與協會的關系,確實很難讓人相信鑒定的結論真的客觀公正。或者說,在玉鐲的鑒定過程中,寶玉石行業協會是不是應該選擇避嫌?雙方就賠償的金額還在進一步的協商當中,如果能夠協商解決當然更好,如果協商不下來,可能會走司法渠道來解決問題,所以由政府的質檢部門,或者是由法院委托的權威第三方鑒定機構來對玉鐲進行鑒定、估價,才是公平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