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讓二手交易平台成為共贏的平台

吳迪

2017年06月22日08:28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讓二手交易平台成為共贏的平台

  二手交易平台應該注重品質和秩序,做好源頭把關,努力倡導契約精神,提高接入用戶固定和保留証據等法律意識。相關部門要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渠道,加強對平台的監管,同時可以考慮將二手交易中的失信行為納入征信體系,讓不誠信的買家、賣家為自己的行為埋單。

  據6月20日《法制日報》報道,隨著共享經濟模式深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專門進行閑置物品交易的二手交易電商平台也如雨后春筍數不勝數,但繁榮之下卻貓膩頗多。有的二手交易APP打法律擦邊球,兜售低俗色情視頻、幫助偽造學歷、代寫政府公文甚至學生作業﹔大量平台都存在兜售假貨、職業“到手刀”(買家收貨后以各種理由惡意坑賣家)等現象。

  在剛剛過去的各大電商“6·18年中大促”中,諸多電商又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交易額上千億元。在電商平台引領消費新模式和新觀念的當下,閑置物品借助“互聯網+”的翅膀,獲得了一片新藍海。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閑置市場規模保守預計已達4000億元,國內某最大閑置交易平台成立兩年內,累計成交1.7億件商品。共享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二手車交易等也不斷受到公眾青睞。

  如此規模的二手交易市場其實很值得期待。若能有序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大眾形成“流轉——分享”的物盡其用的生活理念,還可以作為資源再利用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及實踐。

  但現實往往很“骨感”,本該扮演重要角色的二手交易平台,屢陷負面風波。這與信息不對稱有關,比如二手車網站有的是“陰陽頁面”,即賣家和買家進入的頁面不同,看到的標價也不同,網站便可從中賺取高額利潤﹔也與賣家身份及權責劃分不明晰有關,散兵游擊式的賣家因其是偶發性銷售行為,難以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商事行為,所以往往不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下的經營者,進而其權責就容易脫離法律制約﹔還與平台自身的規范機制不完善有關,平台方在商家准入及退出、大數據動態監管等方面本來有著天然優勢,但在利潤的“指揮棒”下,平台並不想承擔更多的審查義務和責任,更不想得罪接入其平台的用戶——有錢一起賺多好!此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這不只是一個商業領域的問題,賣家提供假貨、進行虛假描述,買家調包貨物、動輒反悔、故意坑賣家等,都跟誠信有很大關系。長此以往,二手交易平台被玩壞事小,帶壞社會風氣事大。

  任由各種詐騙、擦邊球的行為存在和蔓延,短期看,會侵害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影響行業自身發展,造成人們對二手交易愈發失去興趣和耐心。長遠看,不利於促進資源再利用,節約、共享等綠色生活理念的形成,還可能影響社會誠信建設等。這些危害,對參與二手交易的各方來說無異於“零和博弈”。

  讓二手交易平台成為共贏的平台,是理性的呼聲。二手交易平台應該注重品質和秩序,做好源頭把關,努力倡導契約精神,提高接入用戶固定和保留証據等法律意識。相關部門要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的渠道,加強對平台的監管,同時可以考慮將二手交易中的失信行為納入征信體系,讓不誠信的買家、賣家為自己的行為埋單。

  二手交易市場其實可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關鍵在於能否建立起恰當、有效的“江湖規矩”,如果放任亂象基本等於“慢性自殺”。讓二手交易平台成為各方都受益的共贏平台,必須正視“近憂”,同時多一些“遠慮”。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