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崇高的精神雋永的形象

田向利

2017年06月15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崇高的精神雋永的形象

  2016年4月10日,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猝然離世,令無數人痛心不已。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在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自此,李保國這個帶有鮮明時代烙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成為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在華夏大地激蕩奔涌。以文藝形式塑造這一典型形象、謳歌崇高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用河北梆子這一傳統戲曲形式,把李保國的事跡搬上舞台,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今年1月18日開始,河北梆子現代戲《李保國》在廣大城鄉巡回演出,從燕趙大地到首都北京,從鄉村舞台到城市劇場,每到一處都座無虛席,每到一處觀眾無不感動流淚。伴隨著一段段高亢激越、蕩氣回腸的梆子聲腔,那個看上去比農民更像農民的李保國教授,那個人們心中的親切形象,仿佛又回到了我們面前。

  一段英模事跡成就一部重要作品,一部重要作品詮釋一段英雄傳奇。李保國是近年來影響最為廣泛的重大典型之一。他心系群眾的為民情懷、奮發作為的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創作河北梆子《李保國》,就是為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李保國先進事跡的重要批示精神和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揮戲曲這一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通過藝術再現李保國在平凡崗位上創造的不平凡業績,讓李保國精神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在全社會匯聚起奮進向上的正能量。這部作品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和熱烈反響,專家稱贊該劇創造了傳統戲劇反映英模人物的新經典。一部由河北梆子這門傳統藝術形式演繹現代英模人物的作品,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和總結。透過作品,感悟使命,有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這是一次對時代典型的深刻詮釋。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認真學習領悟,反復揣摩深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我們對李保國的典型意義和內涵逐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李保國同志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黨和人民的事業至上,淡泊名利、坦蕩無私,不求回報、不計得失,為人民做出了不朽的業績,用模范行動和人格力量,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作出了楷模式的解答﹔李保國同志永攀科技高峰,把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實驗室建在農田果園裡,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把科研成果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走出了當代知識分子成長、成才、成功的典范之路﹔李保國同志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創造了科技扶貧的新模式,不僅富了百姓,而且綠了荒山,為幫扶地區增加了脫貧發展的內生活力,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的這些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就是河北梆子《李保國》的“魂”。該劇通過農民受災、保國進山、開山造地、帶病救援等動人情節,把一位閃耀著精神光芒、有著豐富情感的李保國形象呈現在舞台上,使觀眾不僅得到藝術的享受,更得到了思想啟迪和精神升華。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激情勃發、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處處都有創新創造的偉大業績,時時都有感天動地的偉大精神。文藝作品就應該像河北梆子《李保國》這樣,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謳歌時代精神,禮贊時代英雄。這是文藝工作應有的擔當,也是文藝作品生命和價值的根本體現。

  這是一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生動實踐。人民的需要是文藝的根本價值所在。馬克思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很多時候,作品主人公的原型十分感人,但創作出來的作品卻缺乏感染力。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作品與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有差距,沒有觸動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李保國是令人敬仰的時代楷模,他是農民群眾最親最近的人,是“咱老百姓的教授”。河北梆子《李保國》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就是因為該劇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藝術的角度,站在群眾的立場,把人民心中“李教授”的形象搬上了舞台,讓大家有了“我們的農民教授又回來了”的感受。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沒有刻意拔高李保國形象,而是生動地表現了李保國與人民相處的感人故事,與人民相交的真摯感情,台詞中沒有講空話、大話,而是講老百姓的白話、真話、實話。可以說,作品真正把故事講到了人民心坎上,用感情扣動了人民的心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既要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文藝作品就應該像河北梆子《李保國》這樣,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關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成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

  這是一次傳統藝術創新發展的有益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戲曲藝術因其來自民間的聲腔曲調和善惡分明的表達方式,與中華民族的審美和情感有著天然的親近。河北梆子《李保國》用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傳統藝術形式演繹現代英模人物,其創新之處就在於,表現方式上,既堅持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又充分運用了話劇等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音樂唱腔方面,既把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特別是河北梆子善於表達高亢激昂之情的藝術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又融入了多種民間音樂的元素,增強了音樂烘托氛圍、表達情感的效果﹔舞美設計方面,將戲曲的寫意與LED場景呈現有機結合,虛實互動,增強了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部作品使我們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也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傳統藝術必須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與當代審美相適應,才能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當前,中央正在組織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大力推動戲曲藝術的振興,總結推廣河北梆子《李保國》創作生產方式方法,對打造更多既有傳統藝術魅力,又有時代價值的優秀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這是一次對文藝隊伍思想作風的有力錘煉。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出演英模人物的戲劇,既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更是接受教育,實現思想升華的過程。用李保國精神演李保國,這是每一個演員的實際行動,也成為大家的共同心聲。河北梆子《李保國》的每一個主創,都深深地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和使命,他們全心投入創排工作,研究劇本到深夜是家常便飯,連續十幾個小時不間斷排練是工作常態。特別是組織巡演時,不論是冒著風雪,還是頂著烈日,沒有人請假怠工,沒有人叫苦喊累。他們這種拼搏的精神,是源於對李保國的崇敬,源於對李保國精神的認同和踐行,源於演英雄學英雄當英雄的思想升華。這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戲曲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在舞台上演好英雄,塑造光輝的英雄形象,更要學英雄,用自己的行動實踐弘揚英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德藝雙馨,真正實現藝術創作的提升、思想精神的升華,才能鑄就感人至深的傳世精品。

  回顧這部作品講述的故事,如同打開了一本“兩學一做”的生動教材。李保國精神彰顯的信念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奮進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彌足珍貴。我們應不斷從典型人物中汲取養分,用生動的筆觸抒寫,用真摯的語言敘述,用豐富的形式弘揚,使學習宣揚典型成為鏗鏘有力的時代強音,激勵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作者:田向利 系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