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以《詩經》之名種地  並沒有浪費大學時光

張漲

2017年06月13日09:05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以《詩經》之名種地 並沒有浪費大學時光

  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的校園裡,藏有一座由學生打理的 “秘密花園”,藏有近百種植物及各色花卉。5年前,一群熱愛種植的大學生在學校成立了一個種樂協會,嘗試在校園開發荒地。他們想做有文化的“花農”,在田野中引入《詩經》文化。

  大學生在學校裡成立協會開荒種地,有點意思。人們印象中的大學生,雖早已不是“天之驕子”,但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也有人質疑,大學那麼寶貴的時間,花在農活上,值得嗎?在我看來,至少從結果上,他們習得了不少農業技能,鍛煉了自己的耐心和細心,甚至通過賣瓜果得到了一點小小的經濟回報,這樣的“秘密花園”沒什麼不好。

  但是,如果僅以結果論,可能還低估了這些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實際上,正如創辦者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田園夢”。而今,他們在田野中引入《詩經》文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這些都在他們的辛勤勞作下變為現實。或許,這些同好者本來就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直接的回報而開荒種植,而只是為了自己的“田園夢”,給“詩意地棲居”一片空間而已。簡單地說,就是“不為什麼”。

  其實,大學校園裡從來不缺“不為什麼”的文藝氣息。從曾經的大學生樂於談哲學、讀詩寫詩,到今天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自稱熱愛電影、旅行和文學。這些愛好其實與找一個好工作沒太大關系,甚至常惹來社會對“文藝腔”的嘲笑,但對於培養一個有思考能力、有生活情趣的人來說,卻大有裨益。有時候,社會應當對學生的“不務正業”寬容一點,那正是他們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自由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些愛好種植的大學生願意以《詩經》之名,把時間花在土地上,與有些“low”的蔬菜瓜果打交道,堅持了數年並還將堅持下去,可見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現在的學生,考高分者易得,“有自己的想法”卻更值得珍視。

  從某個角度來說,社會上對此有質疑之聲,也正提醒我們應當反思教育的本質究竟為何。從開荒種植中體會自然之美,鍛煉出獨立能力,學會應對各種困難,把自己的夢想通過雙手變為現實,不正是一種絕佳的學習和成長嗎?難道一定要把時間花在報輔導班、考英語、考証上才算不“浪費時間”?

  教育,不一定非得教導學生急吼吼地追求上進與成功。人生不是長跑,隻追求結束撞線那一刻的名次,而是一次重在過程的旅途。像這些校園農夫一樣,把時間“浪費”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不是一件挺美好的事嗎?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