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重構科學評價體系,跳出“唯量化”陷阱

2017年06月13日08: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重構科學評價體系,跳出“唯量化”陷阱

  數據時代最大的社會風險之一,就是互聯網數據的失真。深入分析可以看到,時常出現的互聯網數據造假不僅由營銷牟利驅動,背后更有深刻的社會評級機制誘因。這就是對數字的迷信帶來的評價體系和價值取向被量化,正讓我們陷入定量化的陷阱。

  現代管理學推崇泰勒任務定額化、程序標准化的量化管理,這套管理體系也在各個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套社會價值評判和分配系統。然而,價值評判和分配依據的過度量化,卻給數字造假提供了原動力。

  “量化考核必然帶來數據造假。”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界人士坦言。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是流量,以流量數據作為評價標准形成生態鏈就會存在利益鏈。以投資創業為例,投資者一旦投了某家企業,其實不在乎真實的閱讀量、訂單量、點擊量是多少,而隻關心是不是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用相應的閱讀量、訂單量、點擊量將企業包裝成一個有前途的故事,從而將企業像擊鼓傳花一樣拋給下一個接盤者。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軍以信息生產領域為例稱,在自媒體行業中,資本缺乏對自媒體的評價標准,導致“唯閱讀量”的單方面量化評價,這個評價導向催生了一批投機性質的自媒體。“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不僅擾亂了自媒體生態,更推高了資本泡沫,最終影響企業的發展。”

  如果說,GDP造假的邏輯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那麼互聯網行業的數據造假的邏輯便是“數字生錢,錢生數字”。“互聯網+”時代,評價指標的單向度,讓整個評價體系異化為阻礙社會良性運轉的枷鎖。

  以網絡視頻為例,有業內人士指出,點擊量造假的根源在於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視頻的價值被簡單量化為點擊量的多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大家都這麼做,不做很吃虧,做了暫時沒有惡果,於是各個環節都選擇了數據造假。

  同樣的邏輯可以從商業領域推演到個人職業發展、新聞信息生產、社會運行管理等方方面面。人們迷信“排隊理論”,認為排隊的人越多東西越好,於是有了造假的“網紅奶茶”和形形色色的飢餓營銷﹔論文數量成為職稱評定的“獨木橋”,於是癌症治療的名醫因英文不好隻能上網找機構潤色論文,最終被外國出版集團被查出學術問題﹔種種指標和數據的相背離,醞釀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風險。

  以互聯網媒體為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的朱傳欣認為,點擊量造假,看似皆大歡喜,實則滿盤皆輸。所幸部分重災行業已經是久病成醫,對點擊量造假,各方自有兩本賬、心知肚明,而用戶也知道數據之中有貓膩,開始更信任“體感溫度”而不是“宣傳熱度”,現在把點擊量真當回事的人正在日益減少。因此,現在需要有人像那個孩子一樣說破皇帝新裝的秘密。

  在“互聯網+”時代,產品和服務離用戶的距離實際上更近了,暢通用戶的表達渠道,從技術上切斷數據造假的路徑,從政策上管住數據造假帶來不法利益鏈條,就能夠保証數字的真實准確,維護真實的社會評價表達。因此,需要對各類社會征信平台進行嚴格規范,擴大征信渠道和提升征信標准,確保征信數據的可靠性。

  遏制互聯網數據造假,還需要直面問題,為“互聯網+”建章立制。有互聯網企業投資人表示,數據造假可以視作互聯網企業成長中的煩惱,正是因為“互聯網+”作為新生事物的價值暫時難以估量和驗証,而傳統的定量化評價方式無法適用,才導致數據造假成為一個問題。因此,必須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為“互聯網+”建章立制,引導互聯網企業尋找到正確的價值取向。

  比如,目前不少互聯網企業不再單純比拼流量和點擊量,而是以活躍用戶數量、社會帶動效應等作為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向多元化價值評價方向轉型的努力。

  並非所有目標都應該定量化,數字化生存迫切需要誠信公平的社會環境支撐,誠信公平就是很難量化的。避免數字化時代量化評價帶來的失真,需要更理性地對待數字。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