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傳統工藝振興正當時(深聚焦)

——訪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7年06月08日05: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振興傳統工藝”的論述到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類別之一,傳統工藝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信部和財政部共同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下稱《計劃》),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無爭議、最顯科技價值、最有現實意義、最富經濟含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工藝,提出了一個可以落地的具體方案。

  在我國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就傳統工藝保護和振興的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手工勞動和天然材料,是傳統工藝的基本定義

  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手工藝的理解也不同於以往。《計劃》是如何定義傳統工藝的?

  趙豐:我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計劃》開篇,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明確定義,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

  任何一種工藝都會包括材料、工具和加工三個技術的層面。對於傳統工藝而言,最為關鍵的定義是“非工業化”的手工和天然材料。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傳統工藝百科全書是《天工開物》,但其記錄的實際上是“天物開工”,把天然的材料(天物)用手工進行制作(開工),就是傳統工藝的基本定義。

  當然,由於社會的發展,傳統工藝已不再是完全的天然和手工,但天然和手工依然是傳統工藝的目標之一。就絲綢而言,純手工的繅絲已基本蕩然無存,純手工的織造也隻限於某些特殊品種。但標明手工的等級依然是一種可行的導向方法,如泰國的泰絲就是如此。他們將純手工抽絲的貼上金色標簽,半手工的貼上銀色標簽,表明了市場對於手工的高度認可。就材料而言,絲綢制品所用最為基本的材料是纖維和染料。蠶絲自然是天然材質,但現在也部分被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替代。植物染料自古以來就是彰施材料,但今天基本已被合成染料所替代。雖然純粹的天然已不可能,但追求天然依舊是我們傳統工藝的方向。由於綠色發展的原則限制我們使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資源,這樣,傳統工藝中就會需要天然材料的栽培和生產,這也是《計劃》中加強文化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的要義所在。

  匠心文脈,是傳統工藝的珍貴核心

  記者:創意和設計在傳統工藝中的重要性是什麼?

  趙豐:除了技術層面,傳統工藝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設計。《計劃》提出,傳統工藝振興的原則是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這裡所稱的工藝理念就是技術,文化元素是指具有中國故事的設計元素。

  技術是傳統工藝的本質,設計是傳統工藝的外形,它們無法分離。如絲綢織造,可算是古代絲綢生產的最復雜步驟,其技術包括所有絲線的加工和准備,織機的打制和裝造,穿綜引線以及到絲絲入筘,都是織出不同品種和花樣圖案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織機上的花本編結,一方面是技術,而更多的是設計,要按照當時的流行紋樣設計適銷的花色,最終形成的就是有故事的元素文化。

  技術和設計的核心都是人,或者我們稱為工匠。如果我們把工匠的工藝稱為匠心,那作品中的設計元素就是工匠的文脈。匠心文脈,就是傳統工藝中最為珍貴的核心。

  堅守和創新,是傳統工藝振興的重要使命

  記者:新的社會條件下,傳統手工藝在保護和振興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堅守與創新的關系?

  趙豐:振興傳統工藝的最重要方面,一是堅守,二是創新。

  堅守的目的是固本,堅守陣地,決不放棄。堅守首先包括尊重,尊重地域文化特點、尊重民族傳統﹔堅守也包括保護,保護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堅守當然也包括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的四大名錦、四大名繡,都是因為其專注、專業、專一,追求品質,才能樹起數百年的知名品牌。

  創新更是振興傳統工藝的靈魂。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無數種現已不存的傳統工藝,大多數都是因為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強而被淘汰。歷史上的經錦、夾纈等都是極為優秀的品種或產品,但最終淡出,都是因為創新不夠。目前來看,傳統工藝依然面臨創新不夠的問題。我們有的傳承人匠心獨具,卻文脈不足﹔有的是工匠精神可嘉,但設計創新薄弱。這就導致產品的接受度差,推廣困難。所以,讓傳承人群成為具有設計能力的匠人,或是培訓有匠人手藝的設計師,則是傳統工藝振興的重要任務﹔如何創新、怎麼創新,更是放在每一個傳統工藝傳承人面前的重要問題。

  修復傳統工藝完整體系,是傳統工藝振興的重要任務

  記者:人們接觸傳統工藝,往往是通過具體的相關產品來實現的,產品背后的傳統工藝體系是否也得到了完整的保護?

  趙豐:傳統工藝包括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兩個內容,無形的制作工藝和有形的產品相輔相成,構成了傳統工藝的整體體系。但是非常遺憾,在歷史的長河中,目前所留存的傳統工藝體系已是破碎的工藝體系。很多珍貴的傳統工藝今天都已遺失,沒有傳承,也不再存在﹔有些工藝雖然還在,但精華已去,面臨瀕危。因此,我們既需要支持傳承人及傳承人群體傳承尚還留存的傳統技藝,也需要通過出土文物即傳統工藝相關產品的研究復原來恢復一個相對完整的傳統工藝體系。在這一方面,我們有著極為豐富的實踐和經驗。近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四台提花機模型,我們重新按比例仿制了兩種稍有區別的一勾多綜式提花織機,全面研究了漢代提花織機的結構、傳動和提花原理,最終還原了漢代蜀錦生產的織造技術。此外,我們也基於出土的絲綢織物,復原了大量唐、遼、宋、明、清的緯錦、緞紋緯錦、特結錦等品種的生產工藝。所以,振興傳統工藝,應該包括發掘失傳的傳統工藝。

  學科建設和傳承活動,是傳統工藝維持活力的首要途徑

  記者: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傳統工藝在今天的活力?

  趙豐:《計劃》提出,振興傳統工藝,一方面需要加強傳統工藝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理論、技術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傳承人的傳習培訓。后者,我們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但從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層面來看,我們的歷史欠賬很多。

  傳統工藝的研究一直是在科技史的領域裡展開的。最有歷史和權威的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全國已有十多個大學有博士和碩士學位點。同時,我們有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和中國技術史聯盟,在技術史研究方面,尤其是機械史、紡織史、冶金史、陶瓷史、農學史等,基礎都很雄厚,與國際上的技術史聯盟相互呼應。目前來說,科技史已經成為一門比較成熟的學科。下一步,我們仍然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拓展,不僅需要加強傳統工藝的挖掘、記錄和整理,還應強調多重証據法,加強文獻研究、圖像研究和文物研究,為傳統工藝的發掘和恢復提供更全面的資料,讓傳統工藝能夠在現代社會活起來。同時,我們需要好好利用已有的技術史研究基礎,結合開展學科建設,繼續加強對傳統工藝技術的系統研究。

  除了研究,就是工藝的傳習,在實踐中傳承技藝,在生產中傳承技藝。《計劃》提出,將傳統工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重點,這是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是讓傳統工藝維持生命力的有效措施。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8日 17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