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微博傳出成都一高校43人的班級,出現了15對情侶,畢業之際在重慶一景區集體舉辦婚禮,8對還領取了結婚証。此事引發網友強烈關注,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單。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活動是由一家旅游網絡平台和一家景點策劃,所謂的“情侶”多由演員擔任,班長則為策劃公司經理,目的則是為景區搞推廣。(6月1日《成都商報》)
“43人的班級,出現了15對情侶,已經有8對領取了結婚証”,這一話題,閱讀量在短短三天內就接近了9000萬,登上微博熱搜榜單,成為億萬網友關注的焦點。如果說,這段“傳奇佳話”讓很多人相信了愛情,現在記者揭露真實情況后,億萬網友又感覺被人涮了一把,吃驚、反胃、憤慨,油然而生。
正如網友最初所驚嘆的:這也太離奇了。但對“最有愛班級”稍加分析,不難發現破綻:據稱這個畢業班共43名學生,男生26人,女生17人,不太符合工科高校女生極少的常態﹔班上有15對情侶,意即全班女生大都找到了對象,且都“肥水不流外人田”﹔現在一個寢室的同學同時考研成功都可以榮登媒體,這個高校面對著如此可喜、吸睛的愛情故事,居然毫不知情,無動於衷?為什麼對學校的名稱諱莫如深,而旅行社和景區的大名卻隨處可見?
幾個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假借“大學生同班情侶”的身份,利用自媒體的傳播渠道,將企業推廣暗嵌其中,與景區合謀,上演了“畢業不分手”、“最強班級”的虛假鬧劇。產品經理變成了班長,實質上是旅行社推出的一條軟文廣告。我國《廣告法》中第三條明文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虛構事實,名不副實,實際上已經觸犯了廣告法規,虛假的愛情及婚禮也逾越了公序良俗。
惡意炒作大學生愛情與婚禮豈能“雁過了無痕”, 打擊假冒偽劣廣告,遏制惡意炒作、強化社會責任必不可少。因為我們關注到,該“新聞”已收獲無數眼球。5月26日,這場集體婚禮引發的風浪已逐漸減弱,該旅行社在微博中又發出了一篇對“班長”的採訪,再次推出景區的宣傳,同時借助“全班43人出了15對情侶”這一話題對平台以及創始人進行宣傳。捏造新聞、制作虛假廣告沒有成本,隻有收益,可見該旅行社一臉竊喜,嘗到甜頭,欲繼續編寫故事,加大炒作。
有關部門應該依照法規嚴肅處理,讓虛構事實的虛假廣告的始作俑者付出違規成本和法律代價,主流媒體應當澄清事實,予以譴責,肅清影響,以儆效尤。否則這次是“43人畢業班15對情侶集體婚禮”,下次還會編造出什麼樣的更加離奇、驚悚的事件來?那些剛剛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年輕人,會如何看待創新與誠信、愛情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