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電訊:善意初衷不是“奇葩校規”的擋箭牌

梁建強

2017年06月01日09: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善意初衷不是“奇葩校規”的擋箭牌

  有的學校禁止學生裸睡,有的學校讓學生戴“綠領巾”,有的學校規定禁止男女生“直接交流”,有的學校規定“一周的零花錢不超過10元”,有的學校規定禁止“天台晾晒被子”……近年來,部分學校一些有爭議的校規接連受到輿論關注,被質疑是“奇葩校規”。校規淪為“笑規”,相關方應當思考背后的原因。

  面對公眾以及輿論的質疑,不少學校還進行了回應。回應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主要觀點卻很雷同——無外乎是強調學校“是為了學生好”。這是許多學校理直氣壯表達的核心觀點。事實上,與“奇葩校規”一樣,這種思維慣式同樣值得警惕。

  毋庸諱言,學校在出台“奇葩校規”時往往確實有著善意的出發點。以禁止“天台晾晒被子”為例,校方解釋原因時稱,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而湖北規定學生“一周的零花錢不超過10元”的學校,稱是為了“防止學生相互攀比”。

  善意的初衷並不能掩蓋行為欠妥的事實,更何況,一些針對“奇葩校規”的解釋和說明,並不能服眾。比如,“天台晾晒被子”之所以存在安全隱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天台旁的防護措施有待改進。因此,增加護欄、增設警示標志,或是在其他地方添置可供學生晾晒的空間,才是校方應該著力的方向。以校規一禁了之,難免有因噎廢食或懶政思維之嫌。

  放任此類校規,結果是學生沒有地方可以晾晒被子,有些學生“被褥都已經發霉了”,此種結果之下,校規遭到學生們反對和網友吐槽,完全在情理之中。

  與之同理,戴“綠領巾”式的“激勵”,很可能並沒有讓這些學生的成績在短時期內有大的改觀,早日戴回“紅領巾”,反而有可能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自卑的情緒和別人的嘲笑中沉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立“偏”了規矩,方圓也難免會“異型”。不少“奇葩校規”,在實踐中原本就缺乏可執行性。以“一周的零花錢不超過10元”為例,誰來監管?如何統計?如有違背,如何處理?如果進行處分,是否符合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知道制定“奇葩校規”的人是否思考過?

  部分在實際中難以有效執行的“奇葩校規”的存在,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校規”作為一個整體的嚴肅性。當學生們發現,這些難以落實的“奇葩校規”可以隨意違反,在是否需要嚴格遵守校規中的其他條款的問題上,自然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由此引發的破窗效應,也會讓校規的約束力大打折扣。

  更何況,一些“奇葩校規”還直接導致了惡性現象的出現。據媒體報道,山東臨沂市第六中學13歲的7年級女生張某,因為不符合學校短發令要求,3次被趕出校門后,喝下農藥自殺。生命溘然消逝,令人扼腕。

  當學校出台的校規,與公眾的普遍常識存在巨大的認知鴻溝,甚至被質疑為“笑規”之際,校方需要多一些傾聽、了解與反思,不能把原因歸咎於學生的不諳世事,或家長、公眾們的無理取鬧。善意的初衷並沒有錯,但如果方式欠妥,自然難以保証收效,甚至會南轅北轍。

  事實上,人們質疑的從來不是善意的初衷,而是“行善”的方式、途徑以及相關硬約束的必要性。加強管理、對學生負責,這樣的出發點沒有錯,但不能以善意之名,行有悖常識、爭議巨大的“惡行”,放任“奇葩校規”橫行。

  在名著《愛彌兒》中,盧梭曾寫下這樣的話——“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最好的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這樣的“無為”,效果遠好於以善意之名的“奇規”“亂為”。

  學校並非流水線,不用生產整齊劃一的產品。少一些拍腦袋決策,多一些潛移默化與適度寬容,多一些規定出台前的充分征詢意見與論証以及政策制定后的及時完善與修訂,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奇葩校規”少一些,是對學生們負責,也是對人才的負責。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