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給孩子取個英文名,就有身份了麼

雷舒雅

2017年05月28日08:23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給孩子取個英文名,就有身份了麼

  鳳凰周刊發了一篇文章《中產教育鄙視鏈》引發漣漪效應。文章舉例子說:鄭女士帶著5歲的女兒玩耍時,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著鄭女士的女兒跑開了。鄭女士表示“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英文已經成為孩子之間區分階層的一大標准。”她立刻過濾掉曾經考慮過的幾家或便宜、或由中教授課的英語班,直接選擇了“頂配”。

  父母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哪怕功利化目的讓孩子實現往上的階層流動,交高昂的學費,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因為不管哪個階層,自我奮斗都是可敬的品質,盡管當今的教育有諸多無奈。學區房——學奧數——考杯賽——上民辦,這個鏈條盡管很悲壯,也很不合理,但貌似都是當下為了上好大學的通常路徑。需要改革,但是沒什麼可鄙視的。但是這位鄭女士,好像她第一次見到原來生活中有這麼“高階”的人士,就恨不得一頭扎進去。英語班就像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的項鏈,足夠在一場上流社會的舞會中暈眩一會兒。為了這幾分鐘的暈眩,感覺好,就認可了把英文名字當做判斷准則,少部分人的規矩當成了所有人的、普遍的規矩和規則。在這種錯覺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的認識難免失之偏頗。

  稍有分析能力就知道,孩子交高階的朋友,如果單單為了學英語,那完全不是必須方法。如果高階社交圈僅僅靠英語可以支撐,那未免太過天真。接下去為了支撐一條項鏈的虛假繁榮,是不是要搞軍備競賽,直至什麼生日聚會、玩具、旅游······沒完沒了。

  交朋友,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社交,舒服就好,大人孩子都一樣,跟你一個收入檔次,一個社會階層的,彼此沖突刺激的點可能會少很多,還有,精神上對等,哪怕收入相差很遠,彼此舒服,也都不是問題。如果要拿各種晒來支撐虛榮,那會打破自己本該有的生活節奏,徒增心累,還真的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過分注重表面的光鮮時,往往忽略內心真實的感受,這就是心理學上不幸福的根源。

  現代都市生活編織了一張以消費為文化符號的社交媒體網絡,勾勒和劃定各種各樣的圈層。比自由行還是跟團游,比有機蔬菜和垃圾食品,比誰真正喜愛牛油果的生雞蛋味之類,現在,則墮入了直接攀比金錢,虛榮為核心的價值導向中,這不是中產而是無知。

(責編:董曉偉、張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