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一人作弊懲罰全班,師者獨善其身?

蔣萌

2017年05月25日15:1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一人作弊懲罰全班,師者獨善其身?

背景: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一個班級推出反作弊狠招——考試沒有老師監考,如果一人作弊,全班的成績都要作廢。

錢江晚報發表魏英杰的觀點:把學生個人行為與全班每個人的成績挂鉤的辦法,既是典型的“連坐”,也是教育理念的倒退,抹去了個體責任,模糊了基本規則,既可能養成學生推卸責任的習慣,也可能人為造成學生之間互相的猜疑,是典型反人性、反法治的辦法。這一做法不無作秀痕跡。其一,雖然考場沒有監考老師,卻有比監考老師更厲害的殺招——監控。有了監控,還需要監考老師嗎?其二,考場座位安排是採取同一排學生兩兩隔開的方式,中間空著兩個空位,要作弊也不那麼容易。其三,這是一個創新班,學生成績和綜合素質都很強(大一成績都在各自班級前五名),近一半同學可以拿到各類獎、助學金,不僅不需要作弊,也不敢作弊,否則后果很嚴重。採取這種反作弊辦法,對學校可能有點好處(比如現在許多人都知道這所學校了),學生卻沒有多少獲益,甚至淪為學校作秀的道具。這樣的創新,不要也罷。

小蔣隨想:一人做事一人當,如果不能証明存在“共謀共犯”,其他人不能為某個人犯錯背黑鍋,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涉事學校真的覺得“連坐合理”,那麼負有沒教好學生之責的老師以及學校“該當何罪”?進一步推論,若有一名老師存在學術不端行為,難不成要將同校的其他老師一並“問罪”?不知道想出“一人作弊全班成績作廢”狠招的人有沒有想過上述邏輯關系,專挑學生來惡治,覺得學生是“軟柿子”嗎?事實上,這是典型的亂治與人治,與善治和法治背道而馳!以這種方式教出來的學生,不但不會有團隊合作精神,反而會陷入彼此猜忌、相互提防的怪圈。涉事班級的學生屈從於這一“規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某些已成年的學生仍不懂得捍衛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不敢向明顯有問題的人與事說不。這不免讓人擔憂他們今后走入社會的表現。對於這種開倒車式的偽創新、涉嫌侵權的亂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叫停。

小兒玩手游偷花媽媽錢,板子打誰?

背景:徐州一位母親的十歲兒子因為玩手游,通過支付寶充值,僅僅8天就花掉1.2萬元。通過維權,這位媽媽要回了其中的一半。為了讓孩子吸取教訓,戒掉游戲癮,她讓孩子寫下一張6000元的欠條,通過家務和學習成績“還債”。

錢江晚報發表高路的觀點:根據法律,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交易服務企業,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務。提供服務時,應保証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証件進行注冊,並綁定與該用戶注冊信息相一致的銀行賬戶。民法中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交易額,有權主張撤銷。而在這一類事情中,多是孩子拿著大人的手機,用大人的手機號碼注冊賬號,用大人的網上支付工具支付。游戲公司抓住了家長在監管上的漏洞,舉証困難,拒絕退還費用,家長隻能吃啞巴虧。值得點贊的是家長的做法。通過欠條這樣的方式給孩子以壓力,又通過做家務還錢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賺錢之不易,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彌補過錯,這會讓他終生受益。看到這樣的欠條,游戲公司和監管部門更應該臉紅。監管部門能不能多開通幾條維權的渠道?游戲公司也有責任完善自己的認証系統,有責任約束自己的收費行為,如果放任這樣的事發生,理應受到社會譴責。

小蔣隨想:熊孩子犯錯,家長肯定要擔責,家長也該思考自身的教育有沒有問題。比如,家長是不是也整天拿著手機玩,有沒有慣孩子而沒有培養其“粒粒皆辛苦”的意識,是否讓孩子過早接觸了(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家長的銀行卡、支付寶密碼等超出孩子自控力的東西。所謂親子教育,更多需要陪伴,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家長的疏忽或給孩子作出不良榜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至於游戲公司,也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不能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能在身份認証環節與防沉迷系統上玩虛的。現實中,不光是一些未成年人“不懂事”,某些成年人甚至不惜違法犯罪搞錢去買昂貴的“游戲裝備”,那些極度誘人上癮、“玩好”開銷巨大的游戲能說自己“無辜”嗎?社會不將網絡游戲視為“洪水猛獸”,不意味著對其“大撒把”,管理部門該有更科學、審慎的治理規范。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