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立夏槐花香,農忙自茲始

劉同彪

2017年05月05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立夏槐花香,農忙自茲始

  日子在平淡中靜靜流淌,不知不覺夏日來到。近日翻書,得知浙江湖州舊俗:立夏日,小孩最為歡樂,因為這一天他們被允許外出野炊,所用蠶豆、筍、米及柴火都是他們自己募集或撿拾來的,謂之“燒野飯”。讀到這裡,筆者不禁想起童年時光。

  筆者老家在魯西北平原,這裡雖然沒有“燒野飯”的習俗,但在記憶中,每年立夏,小孩子也能吃上一些野味,印象最深的是爬樹摘槐花和偷燒青麥穗。春末夏初,家鄉的槐樹綴滿了鮮嫩的白色小花,空氣裡彌漫著誘人的清香。男孩子打小練就的爬樹功夫在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一棵棵槐樹成了樂園,比試誰爬得高、採得好,甚至誰吃的槐花多,直到上課鈴響了,才不情願地從樹上下來。此時,小麥已揚花灌漿,風吹麥浪,景色醉人,但孩童們無心賞景,倒是對那尚未飽滿成熟的青色麥穗覬覦良久,不時偷偷弄來一把烤著吃。

  后來知道,南方一些地方的孩童比較幸運,他們可以按當地的風俗在立夏時名正言順地吃嫩麥。如蘇州、上海等地,立夏日摘取尚未發黃成熟但已灌漿飽滿仍呈青色的麥穗,去掉麥芒、麥殼后,將鮮嫩的麥粒蒸磨成細條如蠶狀食之,名曰“麥蠶”。

  不僅如此,南方的立夏食俗有許多筆者小時候未見過的新鮮之物。如江蘇常熟立夏食“櫻桃九熟”,包括櫻桃、青梅、新茶、麥蠶、蠶豆、玫瑰花、象筍、鬆花、谷芽餅9種新鮮時品,這天還要飲燒酒,食海螄、腌鴨蛋、腌蒜、煎肉圓等,可謂豐盛至極。

  其他地方的立夏,又有立夏飯、立夏羹、立夏茶、夏餅、夏粿、夏團、健腳筍、撐夏眠、招夏、醉夏、煉夏等法,名目繁多。之所以這樣講究,據說立夏飯吃得好,能使整個夏季不患疰夏之疾,如江西南昌立夏日,婦女聚七家茶相約歡飲,稱之“立夏茶”,若不這樣做,則一夏困乏無力。

  所謂“疰夏”,又稱病暑、苦夏,是夏季的常見病,它由暑熱之氣所致,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狀。雖然立夏尚未到一年最熱的時候,但作為由春入夏的節氣點,立夏被人們視作預防疰夏的關鍵時間。除飲食外,不少地方還流行立夏日懸秤稱體重、加穿夏衣,忌坐門檻、忌白天睡覺等風俗,認為這些都可以免疰夏之苦。

  立夏一過,農活一天比一天多起來。收割小麥是夏季最忙的時候,在筆者老家叫作“過麥”,屆時學校放半個月的“麥假”,讓孩子們回家幫助大人過麥。雖然又晒又累,但過麥時的那個熱鬧勁令人喜歡。家鄉的小麥一般到了芒種才能成熟,立夏離過麥尚早,大約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在沒有收割機的年代,過麥全靠人力,須提前做好准備。在筆者印象中,立夏之后,父親開始修理、購買過麥用的工具,如鐮刀、木锨、木車、麻袋,檢查牛的健康狀況,給牛添料,還要忙於鋤草,給棉花放風等。那個時候過麥,通常幾戶人家搭伙,共用農具,互相幫忙。准備一起過麥的家庭需要提前溝通交流,共同做好過麥的准備。家鄉的立夏,意味著農忙的開始。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立夏為四月節,不少地方的農忙也始於立夏。浙江杭州飼蠶之家在立夏日祭過蠶姑后,嚴閉門戶,專心於蠶事,謂之“蠶忙”。福建古田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農忙,立夏日飲酒食肉,醉飽彌日,稱為“犒夏”。

  立夏,是炎暑的開始,是農忙的開始,在這個重要的節點,需要一些儀式性的活動,提示人們及時調節身體和農事,做好防暑、農忙的准備,順利實現過渡,這或許是立夏民俗的意義所在。

   (作者:劉同彪 系民俗學博士)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