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硬件設備提升加速相對應的,一些品牌手機在軟件管理方面的能力,依然略顯不足。隻有立足硬件優勢,補足軟件短板,才能實現智能設備行業的協調發展
現在的技術對信息傳遞真是越來越友好。前幾天聚會,有個朋友說,有了雲平台,手機裡的視頻照片往平台上一傳,回頭在另外一個設備登錄,直接就能看,不用像以前那樣拿著U盤倒來倒去了,太方便了。
不過,越是方便,風險也越高。不久前,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一次智能手機產品信息安全的專項風險監測,40批次測試機型中,有18批次的產品存在不符合項,其中有12批次問題集中在雲平台。可以說,雲平台的風險,實在不小。
目前大多數智能手機都開發了連接后端的雲平台,以實現通訊錄、短信、照片等數據備份、共享功能,但如果手機雲平台存在安全漏洞,反而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途徑。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雲平台的賬號密碼,都掌握在個人手裡面,就跟銀行卡似的,自己注意點,不就沒事兒了。
但其實,某些特定手機的雲平台風險,就是要更高一些。好比說,簡單密碼理應不能設置為雲平台的密碼,但一些手機就是能通過“123456”這樣的密碼設置。再比如說,另一個設備獲取雲平台信息時,用戶本人理應收到一個提醒短信,但也有部分智能手機,完全不需要驗証信息就輕易允許了陌生用戶的請求。
近年來,智能手機的發展可以用火爆來形容,但是,與硬件設備提升相對應的,一些品牌手機在軟件管理方面的能力,依然略顯不足。
有些人購買手機時,往往關注硬件,認為手機好用就行,忽略了大數據、雲平台的風險。但是,當前不少用戶的重要信息都在雲上,面臨各種風險隱患,這迫切要求手機提升軟件安全相關的管理水平。
借著互聯網連接萬事萬物的東風,最近幾年,很多手機品牌也開始涉足互聯網周邊產業,不再隻靠賣手機盈利。硬件要硬,軟件不能軟,唯有此,才能實現智能設備行業的軟硬件生態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