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共享 共治 共贏

小小的共享單車正考驗著各國的治理能力。
在法國巴黎,僅2015年Velib共享系統就有9000輛自行車被損壞或被盜﹔在新加坡,共享單車品牌oBike的自行車因停放問題被政府貼上了移除標志﹔今年1月,美國西雅圖市政府宣布,Pronto自行車共享服務於3月31日終止……
在中國,據艾媒咨詢最新預測,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將超過百億元,增速高達735.8%。但是,本報到現場採訪政府、企業、市民方面大量相關人士后發現,社會對共享單車的態度,已從起初的“嘆為觀止”變為理性思考:亂停亂放問題如何解決?用戶資金安全如何保障?事實上,不只是共享單車,近年來出現的諸如房屋短租、共享廚房等新經濟方面的創新,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監管創新。
治理新經濟,全世界都沒有成熟的經驗。目前,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例如,2016年7月中國政府發布的《網約車管理暫行辦法》,是全球范圍內頒布的首個國家層面的網約車法規。
相較於網約車,共享單車的用戶更分散,治理難度更大。共享、共治、共贏,這是共享單車發展的三個步驟。目前,共享已經實現,隻有解決好共治,才能走向共贏。如何共治,這其實是中國治理創新的大命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代替了之前常用的“社會管理”,一字之差,標志著社會治理體制的革新:從單一的政府管理變為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治理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新經濟,政府的著力點之一應該是建立平台,讓各方在這一平台上共同參與、公平競爭。當前,信用體系就是這樣一個平台。4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指出,要通過加強共享單車公司與“信用中國”網站以及征信機構的信用信息共享、開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等措施,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共享單車規范發展體系。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有一句經典之言:“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著眼於機會,而非著眼於問題。”治理新經濟同樣如此。治理新經濟,各國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善於監管者,不是被動地應對新經濟產生的各種問題,而是借機升級監管體系、提高治理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