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別讓桃花潭失去了汪倫

韓俊杰
2017年04月19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寓經濟效益於社會效益之中,寓商業利益於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開發的健康發展之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一首《贈汪倫》,讓世人知道了桃花潭。這個位居青弋江兩岸的小鎮,既古朴靜謐,又有詩情畫意,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不過,要在桃花潭找到汪倫墓,卻得費點勁兒了。

  安徽涇縣桃花潭景區入口處在青弋江西岸,80元門票就能欣賞到十來個景點。然而,如果要乘船到東岸去探訪汪倫的墓地,則要重新購買一張80元的門票。桃花潭與汪倫墓這兩個彼此交融的文化意象,被多重收費人為割裂開來,讓很多人敗了游興。

  原本都屬於桃花潭的景點,因處於江兩岸而一分為二,這或許有旅游布局上的考慮。但在“一票制”逐漸成為常態的當下,重復售票難免被人猜測,是不是為了增加旅游收入。實際上,桃花潭與汪倫墓的人為割裂與重復售票,折射出當前旅游開發中的一個普遍問題:如何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商業利益與普惠利益,讓自然風光、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為更多人享有?

  從各地旅游開發的經驗來看,如果只是從“門票”上想辦法,那就不僅會因為急功近利而行之不遠,更會帶來其他問題。比如說,門票高昂或重復售票,在抬高觀景成本的同時,也導致逃票、黃牛票現象層出不窮。筆者在採訪中經常聽到游客抱怨,“門票價格高、旅游體驗差、配套服務跟不上、服務意識差”,這樣的消費體驗怎麼可能留住游客?不可否認,門票收入仍是多數景點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扭曲的門票收費從長遠看也會失去游客青睞。這就需要跳出“門票思維”,從景區收費的“小賬”看到長遠發展的“大賬”,延伸旅游經濟產業鏈、增加旅游經濟附加值。

  在這方面,也不乏跳出“門票經濟”窠臼而經濟效益不降反升的案例。例如,2002年10月,杭州西湖實現“還湖於民”,成為全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風景區。如今,10多年過去,杭州不僅沒有因為取消西湖景區門票而虧損,反而因為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實現“井噴”。據統計,2016年杭州的旅游總收入達2572億元,相較於西湖景區免費前的549億元,增長了好幾倍。杭州西湖的案例說明,旅游開發不與民爭利,不急功近利,反而能夠獲得長遠發展和更大空間。

  當前,“共享經濟”成為社會熱詞。事實上,名山大川、歷史風物,並不是某一個地方的“私產”,它們留存於人們的集體記憶中,因此同樣具有共享性質。對待旅游資源,如果囿於地方、部門利益,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置社會公益於不顧,既在經營上難以為繼,也不符合共享的價值。合理地開發與保護,寓經濟效益於社會效益之中,寓商業利益於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開發可持續、健康發展之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汪倫給李白書信裡的兩句話,直接讓遭遇貶謫的詩人來到了這裡。詩人李白離開桃花潭后,對人生有了嶄新的認識,不再失意於宦海沉浮。人們尋訪桃花潭,是為這裡的美景更為汪倫的豪情。據當地干部說,鎮裡正在積極協調推動“一票制”,但願桃花潭不久后能跳出利益的藩籬,重現“岸上踏歌聲”的豪邁與深情。

  (作者為本報安徽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9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