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歌聲裡的故事(半日閑譚)

文紫嘯
2017年04月15日06: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前不久,網易雲音樂發起了一個名為“看見音樂的力量”的活動,包下杭州市地鐵一號線,挑選出網易雲音樂平台中上千條優質樂評“金句”,印在車廂內,紅底白字,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置身車廂,眼睛無法躲過這些醒目的字句,停留半刻,幾句走心的話或許會引出心中莫名的悸動,萌發出某種共鳴的回憶。“祝你們幸福是假的,祝你幸福是真的。”“你那麼孤獨,卻說一個人真好。”“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喜歡這種東西,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理想就是離鄉。”……一句句樂評成為一例例雞湯,濃縮了個人的成長體驗和生命回味,分享給每一個有故事的人。

  這是一次線下營銷活動,卻在網上引來無數的感動和熱議。說到底,這是音樂與人生故事碰撞后的情緒產物。未必每個人都能說出這些精煉又頗具哲思的話語,但總有幾首歌在我們心中意義獨特,關聯著某段難忘的回憶或難舍的情感。它們成為我們生命節點的注腳,情感記憶的切口,當旋律響起、歌詞入耳,一份“獨家”的感觸引起心中隱秘的波瀾。

  比如張學友的《祝福》,這是一首令我有著獨特情結的歌。初中畢業時那個離校的黃昏,操場上空回蕩的這首歌,是母校送給我們最后的禮物。告別了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們互換了留言簿,寫上彼此的祝福,內心五味雜陳。就在跨出校門的那一刻,這首《祝福》響起了。“朋友,我永遠祝福你——”這句歌詞伴著那段悠揚深情的前奏一下擊中了我,內心翻滾著難以言說的酸楚。我回望了一下自己學習生活了三年的教學樓,那片與玩伴一起“瘋鬧”過的操場,那些曾經和同學們美好的點點滴滴在我腦海中飛快地閃現,一股強烈的離別的傷感縈繞胸口。“情難舍,人難留,今朝一別各西東。冷和熱,點點滴滴在心頭……”真是句句心聲。那個夏日的黃昏,被《祝福》拉得很長,定格為一幅青春的場景,讓這段離別的故事有了鮮活的印記,以至於多年后再次聽見或唱起,當時的畫面和澎湃的心緒總會自然浮起。

  音樂連接著人生的故事,有時以背景樂的形式,渲染或印証某刻人生的感悟。但有時,音樂本身,就是一段故事的記述。比如《丹頂鶴的故事》。這是一個上世紀90年代廣為傳唱的歌曲,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為尋找、保護丹頂鶴而不慎墮入沼澤失去生命的悲傷故事。這首歌的原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意為歌曲本身講述的就是一個真實的悲劇。哀婉動人的曲調配上感人肺腑的唱詞,將這個悲傷的故事唱進了每個聽眾的心,原型人物徐秀娟的英勇事跡也借此影響、感動了更多人。這首歌當時引起轟動,我相信不僅是因為歌者的唱功與歌曲的歌詞旋律,更有背后故事的力量。用音樂去講述故事,會有更動情的效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音樂是極好的代際界標。有時候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名稱,就能判斷出你是幾零后了。當年聽羅大佑唱“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的20多歲小伙兒,如今已是大叔了﹔當年買磁帶聽《忘情水》的少年,如今自己的孩子可能連磁帶的樣子都沒見過。音樂記錄著不同代際人們的生命記憶,歌曲裡融入著不同時代的流行印記,每代人的青春過往和酸甜坎坷都會在各自時代的歌曲中找到對應的共鳴。初戀的朦朧,失戀的痛苦,離別的惆悵……這些情感的訴求是跨越代際的永恆存在,在各自時代的音樂中,它們都是個人故事的主題。

  但音樂不僅是個人故事的情感凝結,有時還是一個時代的旋律記憶。用歌聲記錄時代的故事,是音樂參與歷史的方式。《春天的故事》吟唱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征程,“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讓一代人在歌聲中記住改革之春的蓬勃氣象﹔《走進新時代》印証著步入21世紀中國的豪邁,積極昂揚的旋律搭配振奮人心的歌詞,描繪了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勇於開拓的決心與氣概。這些“主旋律”的歌曲講述的大故事,與個人情感的小故事形成了映照,音樂中的故事有了更豐富的景深。

  這樣想來,音樂已不只是一種文藝形式,更是一種傳遞個人心聲和時代心聲的渠道。它記錄著人們生活中的光明與幽暗,見証了生命的所得與所失。音樂讓我們的人生故事有了更靈動的寫照,也給了我們更豐富的情感記憶。讓人生的故事在音樂裡流轉,讓時代的故事在音樂裡沉澱,我們方能更深情地生活於世。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5日 12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