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海外版雲中漫筆:斬斷“網絡欺凌”伸向孩子的黑手

孫麗娜
2017年04月14日04: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網絡在拓寬未成年人信息獲取渠道、豐富其學習方式和培養其全球視野等方面提供了諸多方便。然而,網絡言論“泥沙俱下”,線下的校園暴力正在向網絡空間滲透,“網絡欺凌”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近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中學印發了《網絡欺凌預防指南》。據悉,這是國內首份由學校推出,直面網絡欺凌的手冊。《指南》一出,立即引起了大眾的熱議。

  美國的《梅根·梅爾網絡欺凌預防法》將“網絡欺凌”界定為“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國交往中,出於強迫、恐嚇、騷擾他人或對他人造成實質情緒困擾的目的而使用電子手段傳播的嚴重、重復的惡意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在社交媒體上潑臟水、撕面皮、罵大街,把別人往死裡整。雖然,網絡欺凌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傷害並不如校園欺凌那樣“肉眼可見”,但是其帶來的“溫水煮青蛙”式的心理傷害卻不容忽視。2016年12月,美國一高中女生就因長期遭網友“人肉搜索”等惡意騷擾式的“網絡欺凌”開槍自殺。

  分析未成年人網絡欺凌發生的主要原因,除去網絡空間表達的匿名性特征以外,還與未成年人網絡技術使用與媒介素養之間的巨大“鴻溝”有關。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初發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19歲以下的網民已經達到1.7億,約佔全體網民的23.4%,新增網民中45.8%為19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與此同時,報告還顯示,未成年人首次“觸網”的年齡也呈現低齡化趨勢。“小網虫”越來越多,有些未成年人對各種電子上網設備、社交軟件的玩轉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成年人。然而,與之相適應的未成年人的媒介素養並未同步“導入”。由於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和網絡言行尺度把控能力缺乏,未成年人往往對侵犯他人權益的網上行為不當回事,導致網絡空間成為未成年人欺凌發生的“重災區”。

  如何對未成年網絡欺凌現象進行治理?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需要在“預防為主,疏導為輔”的原則下,協同共管,斬斷“網絡欺凌”伸向孩子的黑手。

  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相關法律規范的構建,劃定未成年人網上行為邊界。國家網信辦2017年初起草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明確表示,對未成年人實施網絡欺凌,構成犯罪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互聯網企業應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同時,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綜合其平台、技術和資金等優勢,“因地制宜”地形成適應中國互聯網發展概況的未成年人安全上網行業標准。

  對於學校和家長來說,則應加強對孩子的網絡媒介素養的重視,對未成年的網絡使用習慣進行“源頭式教育”,補上素養“短板”。

  最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未成年人網絡欺凌現象發生時,相關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社工機構應與政府部門、學校等配合,做好網絡欺凌現象發生以后的心理健康疏導工作。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欺凌刻不容緩,“善后心理疏導”更應引起格外關注。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