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青年觀:喝一碗墊底的“酒”

意氣風發不等於肆意任性,成長的道路還需要沉澱和磨練、需要原則和底線
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有一段場景:李玉和即將要赴宴斗鳩山,臨行前李奶奶以酒送行,李玉和舉起酒碗鏗鏘念白:“媽,有您這碗酒墊底,什麼樣的酒我全能對付!”隨之一飲而盡。戰爭年代,革命者的豪情壯志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李玉和的這碗墊底酒,對於當代青年來說,余溫尚存、入口仍烈。
這碗墊底的“酒”要濃,講究功底。書法傳有“永”字八法,每一劃都是根基,基礎打得不牢,字便難上層樓。有的年輕人求學時吊兒郎當,不求上進,滿嘴變相的實用主義,反而瞧不起優學之人﹔有的年輕人剛踏入社會,對實際工作不太上心,卻一心鑽營人情世故,還洋洋自得於處世之道﹔還有的年輕人尤其愛在白天做夢,口號喊得響,卻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從不付諸實踐。殊不知,欲成就一番事業,功底必須要過硬。馬步扎得穩,才能成為功夫高手,不然三兩招就露出了馬腳。
這碗墊底的“酒”要綿,久久為功。或許受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一些年輕人覺得成功有“捷徑”,比如攀權附勢、弄虛作假,游走於規則邊緣。但這絕不是人間正道,更不是當代青年的“主色調”。小火熬老湯、慢工出細活,真功夫不是歪門邪道,也不是數日就能練好,而往往需要一個相對較慢的過程,功成之前,你所要做的就是堅持與等待。沉得住氣是年輕人的第一等功夫,不半途而廢,不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更不會因慢而急,乃至泄氣、沮喪。
這碗墊底的“酒”要厚,品得百味。體育賽事中,有的隊伍順風局打得信心滿滿,但比分一落后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亂了陣腳、沒了章法。人生的“順風局”並不難走,但未必是常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出身優越,從小到大未經歷過苦難,順風順水一路來到社會上,離開了父母和學校的保護,卻發現外面的世界並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和友善。如果把苦難比作一碗墊底的酒,那麼凡是飲過此酒的人,就什麼樣的酒都能夠駕馭,其后大多能面對困難而眉不皺,遭遇挫折而心不驚。許多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暮年都將年輕時經受過的苦與難視作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正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苦難這碗墊底酒,一朝飲罷,終身甘飴。
都說詩酒趁年華,時間如白駒過隙,青春年華忽然而已,所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精彩真我。可意氣風發不等於肆意任性,成長的道路還需要沉澱和磨練、需要原則和底線。那麼,趁年輕,喝下這碗墊底的“酒”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1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