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域外聽風:當阿凡提“巧遇”朱哈

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往往蘊含著一股超越國界的穿透力,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魯本斯路的路口,矗立著一尊雕像:頭頂圓帽、蓄著胡須的男子倒騎在毛驢上,憨態可掬。
過往的人不禁會問,他是誰?有中國人說,這是家喻戶曉的阿凡提﹔有敘利亞人說,這是阿拉伯民間傳說人物朱哈﹔還有人說,這是土耳其的霍加·納斯列丁……在駝鈴悠揚的古絲綢之路上,不同國家的人民,用各自的語言講述著他的故事,和那些廣為流傳的笑話、格言一起,化為一條絢麗多姿的文化紐帶,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上世紀50年代,一位德國記者到新疆採訪,一位老人用維吾爾語給他講阿凡提的故事,隨行人員先譯成漢語,再譯成德語,結果仍然把德國記者逗得哈哈大笑。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千零一夜》激起了中國孩子的閱讀興趣,揮舞金箍棒、駕著筋斗雲的“超級英雄”孫悟空,也能在海外圈粉無數。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往往蘊含著一股超越國界的穿透力,牽引自身跨越時空局限,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周恩來總理曾巧妙地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悲劇的基調,一下子拉近了與西方觀眾的距離。2016年,世界多地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兩位中西方戲劇巨匠,生前互不相識,但作品內涵卻有諸多相通之處。“我把東方筆墨化作愛的能量,你用西方語言講述世事滄桑”,當文學可以跨越語言,音樂可以跨越地域,戲曲可以跨越時間,我們或許不難理解,為什麼寶貴的文化遺產能夠歷久彌新。
然而,文化的跨區域流動並非一帆風順,許多偏見與誤解,正是源於對不同文化的片面認知。不久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一些中國留學生的宿舍門牌上因為有中文拼音名字,而被有意撕毀。對於這一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撕名牌”行為,哥大的中國留學生錄制了一段視頻《說出我的名字》,給予優雅的回應——“我叫Hai Ge,含義是大海的歌聲﹔我叫Liu Xinran,代表著歡樂和欣喜﹔我叫Xu Guohao,意思是像花木蘭那樣的女英雄……”消除誤解、融化偏見,讓本國文化在異域開出美麗花朵,需要更多類似說出“我的名字有多美”的好聲音,相信換來的不僅有理解和尊重,還有友誼與共鳴。
在歷史的演進中,文明的進步,常得益於文化的傳播。在印度,佛像的面部卻帶著鮮明的希臘特征﹔出自非洲的咖啡樹從中東遷徙到歐洲,“咖啡文化”至今風靡全球﹔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又經不斷創新改進,“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制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千百年來,文化的腳步總是比刀劍的征服走得更遠,文明的傳承也因此擁有更堅韌的力量。
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文化的交流互鑒也當如此。期待有更多人帶著平等、包容的欣賞目光,在不同地域的燦爛文化中徜徉。正如那穿越時空的阿凡提,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在哪兒,都是我們共同童年記憶裡,那個愛講笑話的可愛老頭。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