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中不良行為的頻發,反映出游客的個人素養和文明禮儀的缺失。但同時,動物園也應該加強管理、彌補漏洞,讓那些“有心”傷害動物的游客沒有下手的機會,這樣才能確保動物的健康和安全。
清明假期,有網友爆料稱,在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有游客追逐孔雀、拔孔雀尾巴毛”。對此,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相關負責人4日下午向中新網記者証實此事。他介紹,園中孔雀可近距離接觸、喂食和照相,“園區內豎有告示牌,園區若發現游客有傷害動物行為會馬上制止”。(4月5日《中新網》)
對於網絡上熱傳的游客追逐拔孔雀尾巴毛的照片,八達嶺野生動物園予以証實,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是真實的,並沒有網絡謠傳。那麼,游客是如何拔掉孔雀毛的,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動物園的管理何在?這些都是不能不追問的問題。
孔雀是一種觀賞性很強的動物,美麗的羽毛吸引著無數人,擁有一根美麗的孔雀羽毛,是很多人都有的自然心理。問題是,有這個想法並不意味著必然會付諸實施,因為人是守規則的生物。但總有一些人,試圖把自私的欲望變成現實,屢屢做出傷害動物的行為,違反公序良俗,做出讓人詬病的事來。
這樣的現象,反映出游客的個人素養和文明禮儀的缺失。但另一方面,這也與動物園過度開放,監管缺失不無關系。因此,不能僅僅止於確認事實,還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彌補漏洞,加強管理,確保孔雀等動物的健康和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動物園,游客都是可以和孔雀近距離接觸的,比如和孔雀一起拍照,給孔雀喂食等,這種半開放管理目的是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加強對孔雀的了解與互動。可是這種管理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僅可能導致孔雀出逃,過度的近距離接觸也容易給孔雀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出現傷害孔雀的行為。
就像此次,游客進入孔雀區與孔雀互動,無可厚非,也是動物園許可的,但是對互動環節,應該對游客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比如,對追逐孔雀的行為進行制止,發現拔孔雀毛等行為時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對游客進行處置,如建立黑名單等,對違規人員進行控制、報警、按照規定罰款等。可事實卻是,在整個過程中,既沒有看到園方工作人員的監督,也沒有看到對傷害行為的阻止,以至於出現如此嚴重的后果。
拔孔雀羽毛不只是文明和道德層面的問題,也是對孔雀的虐待和傷害,這種行為違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規,因此,不能僅是簡單地証實,還應該通過法制手段進行處理,以此震懾后來者。同時還要加強管理,堵上漏洞,讓那些“有心人”沒有機會傷害動物,從根本上遏制不良行為的出現。劉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