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工業化水平提升  城鎮化動力積聚

人民日報熱點辨析:更加重視經濟發展中的好勢頭

張立群
2017年03月30日05: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環境趨於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思考經濟問題主要聚焦於應對風險和挑戰。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隻重視這一個方面,就容易忽視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機遇。事實上,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全面分析經濟形勢,在應對挑戰、防控風險的同時,重視和把握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好勢頭、新機遇,對於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實現發展新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工業增長速度下降,但研發活動明顯增多。近幾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度增長率從兩位數一度降低到6%左右,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許多企業經營面臨困難。我們在正視問題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正在出現的好勢頭,進而堅定信心、抓住機遇。近年來,工業企業科技研發活動明顯增多,科技進步有力促進了提質增效。例如,電解鋁行業能耗水平達到世界領先﹔鋼鐵行業加快從生產線材向生產板材、型材轉型,成效明顯。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重視以科技進步提高競爭能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與此相適應,科研投入持續較快增長。2011年—2016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83%提高到2.08%。這表明,我國工業制造業正在從滿足中低端需求的“有沒有”發展模式,轉變為滿足中高端需求的“好不好”發展模式。我國工業化正在進入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城鎮化遇到一些困難,但動力仍然強勁。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超大城市人滿為患,而中小城市人氣不足,制約了人的城鎮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制約了消費結構升級和市場需求擴大。這容易使人認為汽車、住房等需求已經出現拐點,據此判斷城鎮化率提高空間不大,進而對經濟增長前景過度擔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城鎮化正在克服這些困難,繼續推進。2016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上升到57.35%,較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近幾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每年都超過70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超過500萬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量超過350萬人。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與常住人口規模比較,處於流動狀態的人口數量巨大。這表明,我國城鎮化的動力仍然十分強勁。一批二線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一線城市開始聯合周邊的中小城市向城市群方向發展﹔在中心城市帶動下,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人氣也在提高。按照中央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城市長遠、綜合規劃工作正在加強﹔地下基礎設施加快“補課”﹔城市群內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同城化正在積極推進。宜居宜業的城市數量正在增加,制約人民群眾工作、生活條件改善的瓶頸正在被克服,住房和汽車市場前景看好。我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正在加快釋放。

  信息技術推動新業態、新增長點不斷涌現。信息技術正在我國快速普及,“互聯網+”蓬勃發展。信息技術對工業生產組織模式、服務業運行方式、政府監管和服務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受其推動,新業態、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在推動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同時,極大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

  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不斷釋放。經濟發展最深厚的力量來自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創造。近年來,隨著簡政放權等改革深入推進,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合理,創業創新的體制環境、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加快推進,資源配置趨於合理﹔社會征信體系加快建設,產權保護制度不斷完善。這些改革新舉措新進展優化了市場競爭環境,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提高了創業創新的總體效果。

  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聯動性更強。資源配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置范圍。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我國的對外開放正在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推進,與世界經濟的雙向互動日益深化。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不斷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空間。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30日 07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