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福建廈門曾厝垵發揮群眾自治活力,實現社區多元共治

人民日報法治頭條:臟亂漁村變身文藝新村

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17年03月29日05: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曾厝垵的商戶積極加入“平安志願者”隊伍,參與群防群治工作。
  資料圖片

  在福建省廈門市,有一個“城中村”——曾厝垵,0.3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聚集了超過1300家文創店鋪和民宿,年旅客流量達1400多萬人次,被譽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讓不少游客心向往之。

  不過,高速發展也給曾厝垵帶來了壓力。曾厝垵充分發揮群眾自治活力,實現了社區多元共治、多方共贏,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新范本。

  “自治共管圖”

  完善協商共治體系,構建“利益共同體”

  行走在曾厝垵的巷子裡,除了處處可見的文藝范兒,“干淨”是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感受。事實上,幾年前的曾厝垵環境臟亂差、垃圾成堆。何以幾年工夫,就能做到“垃圾不落地”?

  “這張‘自治共管圖’就是我們的秘訣。”在“新村民驛站”門口,曾厝垵社區書記黃清杰指著一張“自治體系共管圖”介紹說,在曾厝垵,組建了業主協會和文創會兩個社區自治組織,分別代表兩大群體——業主和經營者,同時,組建了公共議事理事會,由社區干部、業主協會成員、文創會成員組成,共同謀劃決議曾厝垵的大小事務。

  為了解決垃圾成堆的問題,2013年9月,業主協會決定向商戶派發垃圾桶,希望每個店鋪能主動送往固定回收點。“但是商戶普遍抵觸不買賬。”文創會理事長寧軍說,原因就在於事前缺少溝通商量,沒有提前征求文創會成員的意見,效果自然不好。

  通過“垃圾桶事件”,業主協會和文創會都意識到了協商共治的重要意義,“業主和商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雙方應該考慮合作,形成合力。”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業主、商家共商共議共謀,制定衛生保潔公約,商家業主各自出資,上門收取垃圾,垃圾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不過,兩個協會也有利益沖突的時候。李仁加是曾厝垵一家賣鮮花餅的商戶,據他介紹,去年市場遇冷,經營壓力很大,通過文創會與業主協會的溝通,大部分業主都降了租,“最多的降了30%”。

  “都是當地的村民,見面三分情嘛。”業主協會會長曾胎陽說,“降租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共同協商的結果。”

  2013年,由於曾厝垵的快速興起,發生了集體違約漲房租的情形,90%以上的業主都參與其中。而現在,通過共議協商,100多位業主、200多家店鋪主動降房租。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李祖光說,當商戶和當地居民融合起來,無形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也實現了社區多元共治、多方共贏。

  “漁村小憲法”

  自治公約管住了“芒果亂象”

  2月28日,游客小謝和朋友體驗了一把芒果攤位的暗訪。

  “文創會的工作人員指定了一個芒果攤位,告訴我們如何同攤主對話,避免掉入商家套路。為了留取証據,暗訪前工作人員提出要求,要對攤位進行拍照、用手機進行錄音。”小謝告訴記者,問清價格之后買了27斤,拿回來用公平秤稱量后得知實際上隻有12斤,商家太無良了!

  這是文創會每個月不定時組織的暗訪,每個月至少兩次。“之前接連好幾個月的暗訪都一無所獲,現在能暗訪到缺斤少兩的是中獎的概率了。”寧軍說,實際上,曾厝垵在前兩年的確經歷過一場誠信危機的考驗。

  “曾厝垵是坑人村,每家芒果攤都缺斤少兩!” 當時,媒體大量報道了曾厝垵芒果攤位不誠信經營等問題。“政府執法部門進行檢查時,攤位正常經營,檢查一結束,問題又回來了。”濱海街道綜治辦鐘振榮介紹,游客投訴的時候大多已經離開,很難進行取証對質,芒果攤販不誠信經營的問題總也解決不了。

  市場秩序直接決定了游客對曾厝垵品牌形象的評價。面對芒果攤位宰客等不時發生的誠信經營治理問題,單純依靠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法監管效果並不理想,小小曾厝垵該如何應對?

  “對於這種芒果經營者缺斤少兩或收錢不寄送的坑蒙拐騙行為,按照公約,第一次扣除5000元保証金,第二次除了扣除5000元保証金外,還要被趕出曾厝垵。”曾厝垵社區主任史志慶介紹,在曾厝垵租賃攤位須向公議會備案,並繳納1萬元保証金,“在租攤位的時候,就要與業主協會簽訂這個協議,通過村規民約的形式進行約束。”

  “文創會邀請游客進行暗訪,對於欺詐行為通過網絡媒體進行曝光。”寧軍介紹,這招還真管用,通過前前后后幾十次的暗訪懲處,芒果亂象已經不是曾厝垵的問題了,不過對於暗訪的頻次現在依然沒有減弱。

  芒果條款只是公約的一個條款項目,記者看到,《曾厝垵文創休閑漁村自治公約》這一漁村“小憲法”,對於佔道經營、建設裝修、廣告發布、環境衛生等進行規范,對違規行為設立“紅黃牌警告”﹔而《曾厝垵文創村民宿自治公約》則對民宿收費標准進行了規范……

  “以自治公約為核心,有關安全公約、衛生公約、消防公約,方方面面的公約約束了大家的行為,這個自治共管體系可以規范95%以上人的行為,個別事情由執法部門去解決。軟法的背后是政府做后台,硬法提供信心和保障。”李祖光表示,自治和法治沒有沖突。

  “群防群治譜”

  志願者積極參與公共管理

  在曾厝垵路口,一座天橋設計別具一格——其外形既像魚骨,又像是傳統漁船的結構,當地人稱之為“漁橋”。

  “這是我們推行參與式治理工作坊機制的成果。”思明區綜治辦調研員黃劍輝介紹,漁橋由專家、居民、商家、游客共謀共建,發動了各方面主體參與,解決了居民群眾過街難的問題。

  作為廈門旅游的人氣景點,曾厝垵每天游客如織,人員密集、人流量大。2017年春節7天小長假,曾厝垵的游客達72萬余人次。這麼多的游客數量,這麼大的人員密度,卻沒有一起刑事案件。這是怎麼做到的?

  記者看到,在曾厝垵最熱鬧的位置,坐落著一座警務室。“我們大概是最文藝的警務室了。曾厝垵民宿分布圖是手繪的,上面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民宿的安全度,綠色代表沒有案件發生,紅色表示近期發生案件。”曾厝垵邊防派出所民警王宇航介紹。

  “人臉識別系統”“一鍵報警系統”是曾厝垵良好治安的保障,但同樣離不開曾厝垵村民積極參與的群防群治機制。曾厝垵邊防派出所教導員梅傳峰就曾感慨地說過:“警力有限,民力無窮。”

  為了更好維護曾厝垵的日常秩序,由街道牽頭,文創會、業主協會、邊防、消防等多方面配合組建綜合巡查隊。在文創村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綜合巡查隊員的身影。他們通過24小時網格化巡邏,有效地預防和打擊了違法犯罪行為。

  “這些巡邏隊員都是曾厝垵的業主,與曾厝垵的發展成為命運共同體,有擔當的責任感和自治意識。”曾胎陽介紹,這些年輕人之前閑散在家,現在,通過義務巡邏積極參與村裡的公共管理,老百姓都對這些年輕人豎起了大拇指。

  通過警民共同參與,曾厝垵也由原來技防設施落后的“城中村”轉變成了技防全覆蓋、無死角的旅游景區。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9日 17 版)

(責編:王政淇、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