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連線評論員)

人民日報:創造性摸出一條脫貧飛索

對話人:何鼎鼎  本報評論員  向  軍  四川日報評論員
2017年03月29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何鼎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懸崖村”被提及好幾次。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說,看到“懸崖村”村民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后來看到建了鐵梯,“心裡稍稍鬆了一些”。教育部長陳寶生談到那裡孩子的求學經歷時說,“感到非常羞愧”。“懸崖村”是最典型的蜀道難,讓人看到四川脫貧攻堅的不容易。如何讓大山深處的人們不為貧窮所困?很多人都充滿期待。

  向軍:蜀道難,讓扶貧變得更難,但打贏脫貧攻堅戰沒有退路。四川是全國6個重點扶貧省份之一,農村貧困人口大多都在偏遠山區或民族地區。據測算,修通到“懸崖村”的路要4000萬元。但這並非個例,僅涼山州,有40%的村子海拔都在“懸崖村”之上,可是像涼山州昭覺縣財政一年才1個億。一味砸錢不現實,砸了也不可復制。怎麼辦?既需要外援,也要挖掘自身獨特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漢源縣一個絕壁上的村“反彈琵琶”,村支書帶大家修索道、建農家樂。村民自己不出去,讓游客進來,村子400多年的“古”和“險”,一下子成為旅游牌子,創造性地摸到一條脫貧的飛索。

  何鼎鼎:這位村支書很高明,想法不拘一格,是一個能讓村民看得到希望的領頭羊。脫貧的要義就是如此,山不幫忙,人就要更努力。盡管過程不容易,但翻過觀念的高山,總能找到一塊地來承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從一些地方的報道看,成績不小,問題也不少,尤其是“干部干,百姓看”的現象還挺突出,四川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向軍:扶貧先扶人,扶人最緊要的是解決觀念問題。一些地方“干部著急、貧困戶穩起”的現象的確存在,一些貧困戶因為政府有軍令狀,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比我們急”。這種看客心態,亟須扭轉。同時,也要想一想:百姓在看什麼?也在看脫貧攻堅真正的執行力。這就要防止數字脫貧,要讓貧困戶真正具備脫貧致富的本領與能力﹔需要扶貧工作從分資金、送物品等簡單思維中走出來,從輸血走向造血。

  何鼎鼎:造血不容易。造血一方面需要針對當地條件,研究出針對性的產業脫貧政策,並且要有人帶頭,讓有畏懼心理的老百姓有看得到摸得著的學習樣板﹔另一方面,就是要真正激發心中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培養一種不甘貧困的精氣神。

  向軍:的確如此。在中央“兩不愁”“三保障”標准之下,四川還提出了“四個好”的目標: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尤其后“兩個好”,圍繞精神生活,盯著貧困的深層次原因。比如,喜德縣就率先在全省建設“農民夜校”,讓貧困群眾學文化、學新風。這對於幫助貧困戶養成良好生產生活習慣,形成艱苦奮斗的良好社會風尚,激蕩起勇於攻堅、主動脫貧的精氣神,都大有裨益。這是四川正在大力弘揚的新脫貧觀,引領著四川的脫貧攻堅新實踐。

  何鼎鼎:這給“扶貧扶志”“扶貧扶智”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不僅能助力當前的脫貧,也是在培養脫貧后學會進一步致富的新型農民。

  向軍:沒錯,扶貧不能浮在表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准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正因此,四川還進一步創新戰術戰法。比如,巴中市用好用活土地增減挂鉤政策,向成都高新區流轉土地4500畝,一舉換回13億元扶貧資金,開全國先河﹔旺蒼縣探索金融扶貧,提高金融對貧困戶支撐力度,讓金融之水真正澆灌到農民心裡。事實証明,隻有立足地方實際,讓扶貧政策充分對接地方發展需求,才能夠將脫貧攻堅不斷推向前進。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9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