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動機也分內和外

吳撼地
2017年03月29日0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有這樣一則寓言:幾個小孩每天都在一處院子前嬉鬧。院子主人不勝其擾,拿出25元分給這幾個孩子,感謝他們讓院子充滿熱鬧。第二天院子主人分給孩子們15元,第三天隻拿出5元,解釋說積蓄花光了,請孩子們免費來玩。孩子們很失望,從此再沒來玩耍,院子恢復了安靜。

  心理學上,“動機是行為的原形”,內部動機遵從的是內心意願,外部動機則是在外界物質、榮譽等刺激下形成的。一個小小的物質激勵,讓孩子們“為快樂而玩”的內部動機,轉化成“為報酬而玩”的外部動機。孩子們因此忘記了玩耍本身的快樂意義,當獲得報酬的動機不能被滿足,玩耍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許多時候,外部動機像咖啡因幫助人提神一樣,帶來的往往只是短期爆發,而且容易被別人左右。

  “榮譽應該是結果,而不是行為的動機”,如果把贊許、報酬等作為個體的唯一動機,就難免會像為了獎勵而玩耍的孩子一樣,只是順從外界需要,再難聽到內心的聲音。一些“網紅”為追求知名度和曝光率不惜挑戰公序良俗,不以低俗為恥反以不雅為榮。有的干部放鬆了對一條煙、一桌酒的警惕,繼而掉入不法商人的圍獵網,等回過神來卻悔之已晚。這些現象雖然是極端情形,卻也提醒我們,被外部動機所左右,往往會適得其反,隻有擦亮慧眼、砥礪定力才能駕馭得當。

  在很大程度上說,內部動機才是滋潤生命之樹的清泉。相較報酬、晉升和榮譽,興趣、意願與擔當更能讓人有成就感。所以《禮記》裡會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韓愈也講,“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對人類行為驅動力的研究顯示,在人類本能的生物性驅動力和追求獎勵、逃避懲罰的第二驅動力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驅動力,那就是主導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的深層期望。生命不是撥一下動一下的算盤珠子,點亮興趣的燈塔,張揚使命的風帆,一個人就可以不待揚鞭自奮蹄。對團隊領導者而言,讓工作變得“有意義且有意思”,以此激發員工內部動機,顯然比“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更利於長遠。

  這當然不是無視外部動機的積極作用。事實上,一個人成長成才,與父母、老師和親朋好友們的激勵和贊許、支持密不可分。馳騁職場、開拓事業,表彰、獎勵和晉升猶如助燃劑,支撐進取心無限續航。積極的人生狀態意味著,不僅需要激發“為內心的安寧而努力”“為美好夢想而努力”“為民生情懷而努力”這樣的內部動機,同樣需要激發“為家人開心而努力”“為同事認可而努力”這樣的外部動機。最佳情形莫過於,內外動機相互激發、高度合拍,自己想要的樣子也是社會認可和鼓勵的樣子。

  “心安即幸福”。我們身邊,總能找到許多擁有堅強內心、執著信念的人。他們或是聽從內心的選擇,放棄原本收入不菲的職位,恬然接受收入低但符合個人意願的基層工作﹔或是抱持從容淡泊姿態,無論外界如何喧囂,不隨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安靜地延展著初心夢想﹔或是不走尋常路,在創業浪潮中自由搏擊,以開放自信笑對世情百態。“人生中最美好的事,莫過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生命態度,正是療治浮躁社會心態的良藥。

  (歡迎投稿,信箱: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9日 04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