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關於人的無知性

馬嘯原
2017年03月27日04: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認識人的無知性是政治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討論過。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曾提出兩個重要思想,一是“自知己之無知”,二是“知識即美德”。意思主要是說,人一方面要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有限性,自覺地意識到自己處於無知領域之中﹔另一方面,正是因為自己無知,就更要努力求知、擴展知識,這對人來說是一種美德。

  蘇格拉底的思想后來被許多西方思想家繼續闡釋。比如,黑格爾就說,任何個體都是有限的,人是個體,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動范圍有限,因而人的知識也就有限,人必須認識這種有限性才能獲得相應自由。他說:“一個人要想成為現實的人,就必須是特定存在的,而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限制自己。”

  到了當代,一些政治哲學研究者仍然在關注人的有限性問題。比如,哈耶克就認為,承認個人無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礎。有人認為人類已經征服了無知,這是一種無知的樂觀。他說:“現代人已經變得十分不願意承認其在知識上的總體局限性,這已經妨礙到本著理性的態度去建設社會,其重要原因是來自對科學能力的盲目自信,認為知識的局限性似乎隨著科學的進步在不斷消失。這種觀念來自對科學任務和能力的錯誤看法,認為科學是確定具體事實的方法,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得我們能夠確定地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全部知識。”我們的無知即我們知識的局限,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在我們面前展現一個更加陌生、更加無知的領域。如果認為人類文明是建筑在對無知的徹底征服上,這就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想法。既然科學和理性不能克服所有無知,作為個人,就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識。

  人的無知性會使人犯錯,但有些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英國思想家羅素提出,避免的辦法有兩個,即調查研究和聽取不同意見。由於人的成長環境、經歷、學習方向以及天資等不同,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個體特殊性。我們隻要虛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識彌補自己知識的短板。許多錯誤可以通過聽取他人的意見,特別是那些熟悉情況的人和專家的意見來避免。但許多人由於自以為是和自高自大,不願聽取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羅素說,對這種人隻能告訴他:“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裡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暫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越於我們的程度不亞於我們優越於水母的程度。”

  不僅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而且已有的知識也可能出錯,因為以往許多科學結論都是運用實証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証偽的可能性。承認人的無知性,是謙虛謹慎和寬容的認識前提。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評杜林“個人思維的無上性”和所謂“無條件的真理權”時所說,這種認識是在一系列的謬誤中實現的,二者也隻能通過人類生活的無限性才能實現,但是“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作者為雲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7日 16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