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域外聽風:墨西哥菜為何成沖繩特產

正是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美食才得以超越地理的局限,以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
隔著浩瀚的太平洋,飲食上會有相通之處嗎?答案不見得是否定,比如“塔可”。這種來自墨西哥的特色小吃,一般吃法是把牛肉末、蔬菜絲、奶酪碎加上辣醬,卷進熱乎乎的玉米餅。而在日本沖繩,當地人會把玉米餅換成白飯——鋪著厚厚食材的塔可米飯,如今已是沖繩的一張美食名片。
塔可米飯的誕生略顯曲折。二戰后美軍進駐沖繩,位於金武町的漢森基地,是海軍陸戰隊的駐所。這些海軍陸戰隊員當年在加州聖迭戈訓練時,迷上了墨西哥小吃塔可,這讓沖繩的餐廳老板發現了商機。但玉米餅並非當地常見食材,於是餐館用米飯替代了玉米餅,塔可米飯從此風靡沖繩乃至日本。而美國大兵又將其帶回洛杉磯,成為當地日本餐館的招牌菜。
一款墨西哥小吃,從故鄉出發,先到美國,再至日本,又回到美國,並成為一道知名的日本料理,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它還會風靡墨西哥。塔可漂洋過海的旅程,見証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奇妙力量。類似的還有披薩這個典型樣本,紐約意大利移民的改良,使得披薩這一意大利南部鄉土料理,變成了全球知名的美食。社會學有個概念叫“披薩效應”,指的就是一國文化傳到海外,經過融合、改良后,又重新傳回並影響母國文化。無論是塔可,還是披薩,正是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美食才得以超越地理的局限,以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
文化流動,照見人的遷徙、物的交換,更照見心態的變化。無論是塔可還是披薩,都顯示美國這個“種族大熔爐”,將不同文明融為一體,變成自己的文化並向外輸出。“美國的烹飪故事永遠沒有完結篇,美國的烹飪曲目還會一集又一集地精彩上演”。一個常被人說起的例子是,白宮的行政總廚,是菲律賓移民后代。曾幾何時,對移民的接納,充分給予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正是美國得以吸引全世界人才和資源的關鍵。
“為移民提供自由、平等權利和發展機會,是美國的立國之本”。當年,墨西哥移民紛紛跨越格蘭德河,到美國西部扎根,帶來了塔可,也創造了如今家喻戶曉的牛仔文化。但開放會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持續深入?今天,當保護主義思潮重新抬頭,人們不禁慨嘆,假如當年墨西哥、意大利等國的移民在北美大陸無立錐之地,恐怕塔可米飯就不會流行於沖繩,披薩也不會成為紐約的標簽,國家的文化多元與日益強大,更是無從談起。
回溯過往,美國推出過排華法案、囚禁過日裔移民、對黑人的歧視甚至延續幾個世紀,這一切最后都以國會道歉而結束。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比起強勁的外敵,拋棄原則和規矩更容易讓美國失去自由”。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人類才可能贏得下一個時代。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