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深化認識促改革 不忘初心謀發展(兩會·聲音2017)

2017年03月05日05: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胡春華代表

  李鴻忠代表

  趙克志代表

  駱惠寧代表

  杜家毫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向前進﹔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於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胡春華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標准一致、水平均衡

  廣東到了從“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轉到“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落實協調發展理念,下更大力氣改變粵東西北交通、產業、城市建設等方面落后面貌,促進“三農”發展,形成全省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推進交通一體化。過去4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149公裡,其中粵東西北新增1364公裡。要繼續加快建設粵東西北聯通珠三角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軌道等高快速交通網,構建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2小時經濟圈,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力爭過萬公裡。

  大力開展產業共建。推動同一產業、同一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跨區域布局,把珠三角先進生產力引向粵東西北,形成同等水平、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中興通訊河源制造基地正在建設,比亞迪陸河生產基地已經投產。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共同發力,以共建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強產業幫扶與合作,為珠三角拓展新空間,為粵東西北注入新動力。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珠三角城市控容提質和粵東西北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標准一致、水平均衡。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目標,一戶多策、一人一策精准幫扶,確保高質量穩定脫貧。去年全省176.5萬相對貧困人口中57.4萬人實現脫貧。建立全面覆蓋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大數據庫,加強農村低保與扶貧制度有效銜接,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建設嶺南美麗鄉村,把全省2277個貧困村建成新農村示范村。

  本報記者 劉 磊 賀林平整理 

  

  堅定改革正確方向不動搖

  李鴻忠代表(天津市委書記)

  要敢於調整原有的利益關系,沖破原有的秩序定勢,打破原有的平衡態勢,超越小我的狹隘格局

  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是推進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的必然抉擇。推進攻堅期、深水期的改革當有自我革命之精神、守正出新之定力、擔難不怯之作為。

  改革中有堅守,堅守中有改革。初心是方向、是立場、是定力。不忘初心,就是要堅定改革正確方向不動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不動搖。該改的堅定不移改,不該改的一百年都不能改。

  同時,隻有通過改才能更好地守護。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社會主義新生機、黨和國家事業新活力、天津發展新局面。這種定力是戰略定力,也是政治定力。

  改到深處是利益,改到痛處是自革其命。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惰性、體制機制障礙、利益固化藩籬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改革越向縱深推進,痛點堵點越多,難啃的硬骨頭越多,越需要自我革命精神。

  改革開放創新,說到底是變、是破、是超越,要敢於調整原有的利益關系,沖破原有的秩序定勢,打破原有的平衡態勢,超越小我的狹隘格局,勇於殺出一條血路來。改革不要怕難怕險怕矛盾,要先舍后得、先破后立,在不平衡中找到發展的新動力,在潮起潮落中找到發展的新機會。

  一以貫之強責任,不折不扣抓落實。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的重大部署就是總號令。抓落實不是可抓可不抓、可抓深可抓淺、可抓長可抓短、可抓多可抓少,必須抓明確、抓具體,抓到位、抓到底。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領銜改革,扑下身子、主動上手,全程負責、挂圖作戰,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確保各項改革舉措在天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報記者 衛 庶整理 

  

  全面深化改革要集中力量啃硬骨頭

  趙克志代表(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直面矛盾和問題,扎扎實實推進黨中央改革舉措落地落實

  河北調結構、轉方式、治污染、惠民生的任務重,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題開路,匯聚起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強大力量。

  一年多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直面矛盾和問題,扎扎實實推進黨中央改革舉措落地、落實。共研究審議238個改革事項,基本跟上了中央的改革步伐,一些結構性深層次矛盾開始得到解決,人民群眾從改革中增強了獲得感。

  圍繞協同發展深化改革,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推進市場一體化改革,建立企業轉移稅收分享辦法,完善園區共建收益分配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率先改革、創新機制,縮小與京津政策梯度差,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營商環境,努力補發展短板。

  圍繞經濟轉型深化改革,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中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把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搭建產能指標交易平台,完善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實施辦法。做好加法和乘法,出台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培育新動能。

  圍繞綠色發展深化改革,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堅持標本兼治,制定改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礦結構、出行結構、用地結構的規劃方案,下大力氣減少污染源。

  圍繞精准扶貧深化改革,在脫貧攻堅、推進共享中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硬功夫、苦功夫、巧功夫,抓好10個重點縣、206個重點村的脫貧攻堅。出台提高醫療保障救助水平的新政策,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推行“政銀企戶保”模式,搞好金融扶貧。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本報記者 徐運平 張志鋒整理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牽引經濟轉型

  駱惠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山西要加快形成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政策舉措和制度安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和豐富發展,是解決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有效轉變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山西產業結構單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山西應對經濟下行、推動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我們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能源革命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煤炭減產量、去產能上,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不語焉不詳,想大局、看長遠、出實招,堅決擔當煤炭大省對全國的責任。2016年,全省壓減煤炭產量1.4億噸、佔全國39.1%,退出煤炭落后產能2325萬噸,居全國首位,促進了全國煤炭供求關系改善,結束了全省煤炭行業連續26個月虧損局面,扭轉了PPI連續54個月的下行。真去真退、真降真補促進了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全省經濟扭轉了近幾年持續下滑局面。煤炭先進產能佔比由10%提升到16.9%。民間投資、新興產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較快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4.4%,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布局上馬。山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堅定實踐者,也是直接受益者。

  我們要圍繞“深化”做文章,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結合起來,作為主線貫穿到經濟領域各方面,營造活力充沛的轉型生態。設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投資基金,助力構建多元化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扎實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和開發區體制機制、投融資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促進改革串點成線、厚積成勢,增強新制度新機制供給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山西創新轉型發展打開了新天地、提供了新動力。我們要在思想上增強自覺性、工作上突出針對性,加快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政策舉措和制度安排,促進新發展理念在三晉大地落地生根。

  本報記者 胡 健整理 

  

  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發展業績

  杜家毫代表(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出實招,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

  不忘初心,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本質特性,也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標識。當今時代,不忘初心關鍵在始終不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為人民謀福祉的正確政績觀,做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發展業績,切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商品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更加注重商品品質和服務體驗。現在網上代購、外出旅游購物火爆,其實質是買品牌、買技術、買服務、買放心。而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恰恰就出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供給與需求變化不相適應,無效、低端供給與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沖突普遍存在。

  這些年來,湖南省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雖然以高速、高鐵等為標志的“大建設”加快推進,但農村公路、農民飲水、電網改造、垃圾處理等“微建設”差距不小﹔雖然勞務輸出的“大政策”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微服務”還不到位。這些看似發展中的民生問題,實則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在實現溫飽和基本生活需求后,對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新要求。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出實招,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我們要時刻不忘為民初心,牢牢抓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努力做到政策更合民意、產品更合民需、服務更合民心,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好日子。

  本報記者 侯琳良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5日 09 版)

(責編:崔東、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