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悅讀:書信文化不只是情懷

韓浩月
2017年03月02日0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檔名為《朗讀者》的書信朗讀節目播出,加上已經成為熱門話題的《見字如面》,給人一種久違的書信文化氣息。

  書信朗讀節目的成功,除了在內容上先聲奪人之外,其形式上的儀式感也非常重要。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寫信是需要講究格式的,怎麼寫抬頭,怎麼用敬語,如何使用書信語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互聯網給書信文化帶來了洪水般的沖擊。起初的電子郵件,整體上還是復制了傳統書信的格式。但現在人們連電子郵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等即時通信渠道,越來越言簡意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傳統書信往來最為頻繁的時代。在八分錢或者兩毛錢一張郵票的時代,每年郵政局收發的郵件數量驚人。在不斷被公布出來的當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們書信字裡行間所蘊藏的情感。比如黃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這樣的段落:“你知道,我愛祖國,所以愛你。你是我那一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予我的友誼。”這樣的句子,簡直比情書還熱烈。這些話,當面沒法表達,在書信中卻可以真情流露。讀到這樣的信,沒法不被寫信者打動。有些人的書信寫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數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傳統的,不會因內容短而失去庄重。

  書信文化還會卷土重來嗎?這其實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一切有關信息傳輸的載體,都在逐漸全面數字化。如果懷念過去的書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懷——在寫電子郵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的時候,能夠多一點鄭重感,拒絕被新媒體時代輕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襲。

  (摘編自2月21日《齊魯晚報》,原題為《不寫信的時代,我們卻被書信打動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2日 05 版)

(責編:崔東、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