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精准灌溉”確保教育公平

呂曉勛
2017年03月02日0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有了普惠性的政策,還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兼顧教育發展需求與群眾便利需要,確保教育公平穩步推進

  

  4年時間,1824個縣通過教育督導評估認定。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數字背后,凸顯的是教育公平的推進。自2013年國家啟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督導評估認定工作以來,我國已經有超六成縣(區、市)實現了教育發展的基本均衡。更多的農村娃,擁有了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

  “為人生賦值,為社會定型,為國家和民族立心鑄魂。”教育是人的現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保証教育公平,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對促進社會公平意義深遠。自20世紀6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以來,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國政府和教育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我國而言,如何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義務教育,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對教育均衡發展空前重視,從各個方面編織起教育公平的保障網。投入數千億資金,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校舍安全,實施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標准,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工作的教師給予必要的生活補助……當然,一些地方還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此次公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接受督導的26個省份中,有8個省份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未落實到位﹔一些地方政府關愛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措施不足,特殊群體學生教育機會未得到完全保障,等等。

  有去西部某省支教的學生回憶,在上第一堂課時,他拿出一幅印有動物的圖片,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牛!”但圖中根本沒有牛,后來才知道他們喊的是“鳥”。原來在當地方言中,牛和鳥的發音相似。因為缺乏師資,這裡大多數學生不會講普通話,甚至連聽懂普通話都有困難。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一些地區,基本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教師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正如《報告》中所指出的,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必須在提升各地義務教育質量上下功夫,真正夯實教育起點公平的基石。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要做到“精准灌溉”。地區、學校、學生不同,存在的教育發展問題也是千差萬別。一位教育領域的干部坦言,西部農村地區教學點多、小規模學校多,學校撤並往往面臨兩難:撤了容易造成上學遠、上學難,甚至引起輟學﹔不撤又無法解決學校規模小、師資差、質量低的窘況。如果沒有經過事先周密調研,政策上搞“一刀切”,盲目調整學校布局,看上去是擴大了學校規模,有利於學校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其實給農家孩子上學平添了不少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了普惠性的政策,還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兼顧教育發展需求與群眾便利需要,確保教育公平穩步推進。

  “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回信的方式與群眾交流,從研制小衛星的中學生,到參訓“國培計劃”的教師,收信人很多來自教育界。精准發力、綜合施策,補齊農村、貧困、邊遠等地區的教育短板,保障困難群體、殘疾兒童、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涓涓活水,潤澤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02日 05 版)

(責編:崔東、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