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青,一種鬧元宵習俗,即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日晚,三五好友結伴去菜地裡“偷菜”,以此討個好“彩頭”。 然而很多“偷青”者下手過重,演變成了“偷菜”,讓不少的農戶飽受這一習俗的侵擾。(2月15日重慶晨報)
在我國南方地區流傳一種“偷青”民間風俗,元宵節晚上青年男女會三五結伴,到別家菜地裡象征性地採一些蔬菜,偷蔬菜的人開心,被偷的人家也很開心,因為在這天晚上你家的蔬菜被偷得越多就表示你們家在村裡越受歡迎。但這個傳統習俗由於一些人的手下不留情和行為不當,有成為陋俗之憂。
元宵之夜,很多愛玩鬧的年輕男女成群結隊,備足工具去偷菜,有的甚至開上私家車把整片菜地踐踏的一塌糊涂。幾分田地,一鋤一鋤辛苦種菜,不曾想一夜間整塊菜地被毀,生菜、牛皮菜等青菜損失過半,所剩無幾。這樣糟蹋式的“偷青”人隻考慮到個人體驗,根本沒有考慮到農戶的辛苦勞作,要知道不少菜農不僅依靠種菜維持生計,很多人還要以此供孩子讀書。這種變了味的習俗顯然已經淪為陋俗,甚至有違法嫌疑。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對傳統習俗背后的含義,人們真的理解嗎?如何才能讓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溝通交流感情的紐帶?這些問題不只是“偷青”習俗所面臨的尷尬與窘境,也是我們身邊很多正在延續或即將消亡的傳統習俗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近些年,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節日的內涵正在不斷開發,漸漸淡去了的民俗正在復蘇之中。但對民俗而言,繼承或弘揚傳統,不意味著一定要秉承所謂“原汁原味”,像這種成群結隊的到菜農地裡偷菜的習俗,毫無疑問,必須隨時代變遷而變遷,否則,這樣的習俗隻會演變成陋俗乃至惡俗。
在此,筆者呼吁那些“偷青”的年輕人,手下留情,不要讓原本歡喜的元宵節,演變成農戶菜地的一場“災難”,這樣的話,將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